扬州进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
原标题:适应“要我分” 习惯“我要分” 达到“我会分”
扬州进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
9月1日上午7点,扬州市邗江区双桥街道康乐新村的居民潘宝明拎着前一晚打包分类好的垃圾来到小区中心广场的垃圾分类收集房。“这两袋是厨余垃圾,这包是可回收物,昨天家里换下的废灯管属于有害垃圾。”在垃圾分类指导员的接应下,潘宝明将垃圾扔进了对应的垃圾箱内。
《扬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本月起正式实施。“到2022年底,全市《条例》入户宣传覆盖率和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0%以上,新增达标小区228个。”扬州市城管局局长刘忠华介绍。
由“倡议分类”变为“强制分类”,虽然只是扔垃圾的小事,但关系到扬州千家万户生活方式的转变。扬州市环卫处副处长薛生说,扬州早在2019年就制定了垃圾分类“新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为迈向垃圾分类“攻坚战”进行预热,也为居民提供了“缓冲期”与“适应期”。三年时间里,扬州市聚焦垃圾分类全链管理,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分类收运处置体系不断健全,全市上下垃圾分类的氛围也越来越浓。
邗江区竹西街道竹西社区依托市民卡系统,推出全省首家“互联网+垃圾分类”数据平台。“咱提着垃圾去,拿着物品回,用不完的积分还能兑换成充值券使用,我们在参与垃圾分类过程中也更有获得感,何乐而不为?”社区工作人员高雅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点赞。
记者了解到,扬州市的新建小区已同步建设好定点投放分类厢房,未建设投放设施的小区则进行升级改造。扬州市区目前投放的“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站”覆盖超过250个小区。广陵区根据场地因素和群众需求将“投放站”分为房式或箱式,为给居民一定的缓冲期与适应期,还专门按照1:1的配置,设置“误时厢房”,将上、下午的投放时间各延长一个小时。
如何避免“前端辛苦分,后端全烧掉”的情况发生?扬州采用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四分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方式组建四支队伍分别收运,并在末端采取“大分类、细分流”模式。2019年以来,扬州市新建(扩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各4座,焚烧处理能力从原来1610吨/日扩大到4310吨/日,餐厨处理能力从原来100吨/日扩大到410吨/日。
“目前最大的短板依然是居民的知识储备和分类意识。”薛生表示,目前扬州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的后三个环节都已到位,唯独“投放”环节有待进一步落实。《条例》对违反情节严重的单位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推进垃圾分类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社会的“大合唱”,在实际处罚之前,最重要的是建好硬件设施,同时提升市民的分类投放意识,让居民从“要我分”到“我要分”再到“我会分”。
“小区是垃圾分类的主阵地,工作难度最大,宣传动员也比较复杂。实施强制分类依然有一个过程。”扬州市环卫处处长校建飞表示,扬州实行“一类住宅区一方案”,有物业管理、公共空间较大的新旧住宅区应按照300—500户建设1座“四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站;无物业管理、公共空间有限的既有住宅区按照单元或者楼栋在适宜的地方设置分类投放收集容器,合理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李源 张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