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图片 访谈 直播 信息动态 推广
新华网 > > 正文

江苏海门:承南启北跨江融合 面朝大海奔向未来

2022年09月06日 08:30:4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9月6日电(戚轩瑜)海门,隶属江苏省南通市,又称东洲,东北濒临黄海,南靠长江,与上海隔江相望,是海派文化与吴文化丰沛滋养的福地。近年来,海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把跨江融合作为推动海门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以“高质量融入沪苏”为战略取向,以打造“跨江融合示范区”为目标引领,全面融入沪苏“现代通勤圈”“产业协作圈”“品质生活圈”,“内畅外联”的交通格局加快重构,“创新引领”的经济体系加快培育,“江风海韵”的绿色样板加快呈现。

海太过江通道越江隧道段效果图

  交通先行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

  9月初,海门江心沙农场,一座超级工程——海太过江通道即将在这里动工。它跨越长江天堑、连接海门区和太仓市,是国内距离最长、断面最大的水下盾构隧道,堪称“万里长江第一隧”。

  “海门人对这条跨江通道期盼已久,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仅用了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临时用地圈围、铁塔迁改和桥梁拆除等5大地方配套工程,为通道正式开工创造了条件。”海门区交通局副局长杨兴中说。

  作为公铁两用交通工程,海太通道是海门境内第一条过江通道,也是南通“八龙过江”格局中的“第五龙”。海门区区长沈旭东说,海太过江通道是海门直达上海、苏南通勤最快的交通大动脉,10分钟即可跨越长江,直通上海和苏南,“可以说,投资海门就等于投资上海和苏州!”

  在位于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平谦国际(海门)产业园,柯尔柏、爱塞威等知名德资企业,以及日本派盾机器人、恒洁利超洁净设备等一批优质项目已陆续入驻,还有十多家跨国企业正在洽谈中。一期全部完成招商、项目进驻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35亿元。

  产业园负责人陈黎说:“2019年,平谦国际首次跨过长江,经过深入考察、数轮比选,最终选择了在海门落户,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重这里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

  近年来,海门成为重大交通战略的“垂青地”。南通新机场目前选址方案基本稳定,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距离海门主城区不到10公里;北沿江高铁明确设置海门北站,计划年内开工,将与南通新机场组团打造“轨道上的机场”;通锡高速(南通绕城)目前正在全线加快施工,连接海门到南通主城的江海快线、机场快线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

  未来,海门区域内的高速出口将由4个增加至10个,所有区镇10分钟上高速,20分钟至空铁枢纽;从海门城区出发,20分钟抵达南通主城区,30分钟快速连通上海,40分钟直达苏南主要城市。

  海门区委书记郭晓敏说,随着海太过江通道、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等重大工程落地,海门的交通格局、发展格局正在历史性重塑。海门也将围绕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全力实现通江通海通上海连南通主城的“三通一连”目标,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謇公湖科创中心

  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8月中旬刚刚开园,位于海门区西南隅的謇公湖生态公园毗邻长江,建于先贤张謇当年所造的水利遗迹之上,水波潋滟,景色优美。

  湖畔的謇公湖科教城,以“生态绿色新示范、区域科创新高地、都市人才新乐园”为总体定位,正努力打造让各类人才“来得了、爱得上、留得下”的新型活力园区。目前,祐云信息科技、微感科技、奥博纳机电等50多个科创项目已成功入驻謇公湖科创中心。

  在招商工业海门基地智能制造中心,全球最大幅面激光焊接薄板生产流水线前不久刚刚顺利投产。钢板上料、铣边、拼板焊接、划线焊缝打磨、纵骨装焊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为基地实现年产1.5艘中型邮轮和2艘极地探险邮轮的产能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海门基地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加大,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有效控制了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提高成品率。”招商工业海门基地副总经理陈涛说。今年1至7月,基地实现应税销售46.58亿元,同比增长79.3%,今年应税销售有望突破70亿元,创历史新高。

  海门拥有60多公里的江岸线。近年来,海门以“长三角区域重要创新支点城市”为建设目标,坚持把上海、苏南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规划约196平方公里的沿江科创带,围绕“一带、两核、多点”创新高地布局,重点打造开发区謇公湖科教城、临江新区东布洲科学城两大“硬核”,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模式。

  目前,智能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产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已成为海门沿江科创带最鲜明的特征。开发区以高端海工装备和豪华邮轮建造为特色的智能装备制造、临江新区以生物医药为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均已向千亿级产业迈进。今年1至7月,全区新兴产业实现应税销售357.26亿元,同比增长22%。沿江科创带已成为创新产业与高端创新人才的密集区,成为海门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区域。

  海门区委书记郭晓敏说,以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为“两核”的沿江科创带,是海门现代化建设的希望所在。在这里,大江风光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科创成果频出。海门将凝聚科创动能,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区建设,争取以“插班生”的身份加入G60科创走廊。

海门东布洲长滩公园(资料图)

  生态优先绘就绿色发展新样板

  一边芦苇簌簌,江水隆隆;一边水杉成林,草木葱茏。初秋时分,漫步海门临江新区江堤,心旷神怡。依江而建的东布洲长滩公园绵延5.5公里,种植了3万平方米粉黛乱子草、1.8万棵水杉树,拥有5000平方米旱溪景观和6公里景观步行道等,形成了“杉的王国,花的海洋”,也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临江原本是传统的农业乡镇,2008年,因搬迁安置化工企业与毗邻的灵甸工业集中区合并成为临江新区。新区设立之初,定位为承接上海、苏南等地产业转移的现代化工园区。

  借助紧邻上海、与崇明生态岛仅一江之隔的特殊区位,借鉴国外知名小镇的发展模式,临江放弃了简单的“加工厂+税收”模式,探索建设一座充满诗意与生机的产业生态科技人文小城。

  “新区算了‘三本账’,即经济账、政治账和民生账,无论从投入产出、规模效应、资源利用价值,还是环境影响、社会稳定、群众就业和保障水平,在临江开办化工区都是一笔亏本账。应该算总账、大账、长远账。”海门区政协副主席、临江新区党工委书记徐骏说。

  2010年起,临江新区暂停了对化工企业的招引,弱化了工业区的项目招商,转而在长江边10平方公里滩涂上,打造临江的创新发展先行区——海门科技园,对标上海张江、苏州纳米园,以“产业+平台+资本”的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为主的绿色产业生态圈。

  目前,临江新区已成为海门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地,200多个创新型企业在这里安家,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上海、苏南等地。在化工企业全部退出的情况下,临江新区工业应税销售增幅超过60%,税收增幅超过50%,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近年来,海门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重要战略,推进与沪苏地区环境共保、生态共建、污染共防、流域共治,坚决守住出江入海生态屏障。累计投入近30亿元,全面推进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累计关停化工企业67家,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生产企业全部关停退出;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实现“六连升”,PM2.5平均浓度实现“六连降”;地表水省考、市考、区考断面水质实现三个“100分”……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画卷正在江海之门徐徐展开。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7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