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图片 访谈 直播 信息动态 推广
新华网 > > 正文

义务教育劳动新课标颁布 江苏把劳动请进成长现场

2022年05月13日 07:39:46 来源: 新华日报

  原标题:义务教育劳动新课标颁布,“学做饭”冲上热搜背后——

  把劳动“请”进成长的现场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规定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与此同时,《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也正式颁布。这意味着,继体育、美育受到高度重视后,劳动教育也被提升到了应有的地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丰盈,理想中的成长与教育有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模样”。

  会劳动、懂生活也是“成长”

  围绕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被划分成四个衔接递进的学段,劳动课程内容也设置了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标准》甫一发布,最大的看点“中小学生要学做饭”即冲上热搜,剥毛豆、择韭菜、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色香味俱全又不断“进阶”的劳动任务,把浓郁的生活气息“请”进了青少年成长的现场。

  “我碰到以前的学生,首先询问的就是他们的生活状况,会不会料理家务?菜做得怎么样?”著名文艺评论家、教育部统编教材编者、江苏省特级语文教师汪政一向持有“向日常生活致敬”的教育观点,这和眼前的《标准》不谋而合。汪政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青少年教育中忽视和轻视日常生活的倾向感到忧虑,“学生的学习与他的日常生活是分离的,他只有学习的任务,而其日常生活则交给父母去料理。”

  一方面是“家长代劳”,一方面是扫地机器人、洗衣机、快递外卖、家政服务的普及使“以技换劳”“以钱买劳”成为可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认为,这些都构成了今天谈论劳动教育绕不开的背景——既然有了性价比更优的“平替”,让正处于知识吸收黄金期的中小学生花时间劳动,为何必要?

  “这说明人们并不理解劳动的真正内涵和价值。其实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我们每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本质上都是劳动者。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劳动的本领、生活的能力,所有的课程设置都不过是在给孩子做准备,包括知识的、技能的、道德的、情感的、身心健康的、审美的方方面面的准备。劳动教育正是完成这些准备的关键路径。”汪政说。

  “我从小就会做很多农活、会修很多东西。”儿童文学作家祁智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发现自己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两种最宝贵的情感,那就是责任感与悲悯。

  “不论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一遇到暴雨或长时间的恶劣天气,我就忍不住担忧地里的庄稼,担忧农民的收入和收成。直到现在,夏天见到进城的瓜农,我除了买上几个瓜,有时也会送上瓶矿泉水。”祁智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希望全中国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片供自己打理和惦记的小小园地,一年四季里浇水施肥,为小小生命喜忧忙急,由此感悟到劳动是创造,是技能,是汗水,是合作,是喜悦,是遵循规律和时节,是一首艰辛美丽的诗歌。

  “劳动就是以‘劳’带‘动’。这个‘动’,是身体活动,也是生命运动。”祁智说。顾建军也援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超前观点: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农民躬耕田亩,工人与机器为友,主妇与锅碗瓢盆相处……这些都是俯身天地间,接受宇宙信息和能量的渠道。对个人而言,劳动是向自然、向生活致敬;对社会来说,劳动是培养优秀公民最生动有效的通途。”省级机关退休公务员周旭如此感叹。

  50后周旭在泰兴市马甸镇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五十多年前,十岁的周旭已学会挑猪草、放牛、煮饭、割麦、拾穗、养兔羊鸡鸭、骑自行车驮炭……在劳动的过程中,他早早明白了“要过上美好生活就要勤劳奋斗”的朴素真理,也和大好河山、草木万物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家里的猪出栏那一天,我流泪了,因为猪要上屠宰场被杀了。在劳动中,自然而然地,人的悲悯情怀就培养起来了。当孩童被嵌入诸如此类的生活肌理,他们的情感就会丰富起来,责任感就会生长起来。而现在,父母们不许孩子上厨房、动灶火,不许动开水瓶,不许独自上学,不许动剪刀,孩子们通向生活的路被堵死了。我们那一代从劳动中感悟到的一切,现在的孩子们还能拥有吗?”

  和50后周旭、60后祁智的劳动记忆相比,眼下,《标准》对“劳动”的界定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学校食堂餐饮服务、社区疫情防控宣讲志愿者、设定家庭装饰方案、到流浪动物救助公共机构做志愿服务……均属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题中之义。

  南京福星流浪动物基地负责人福星告诉记者,在福星基地,每周都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做义工,给狗狗打扫卫生、准备食物。前段时间,热搜新闻里被90后情侣遗弃在出租屋的边牧,就是在这里得到了救助,并找到了新的领养人。这个以温暖结尾的故事,让来到这里做义工的孩子们再一次明白了,何为尊重生命、何为对生命的责任。

  学校是更广义的“课堂”

  开展劳动教育,学校是主导。近年来,江苏的不少中小学都开展了相关的教育实践。比如,南京市晓庄小学打造了“亲生活劳动”课程,通过开展“自理小能手”“生活小导师”“节气小跟踪”“物联小种植”等课程,让学生体验劳动;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的孩子们走进学校食堂,帮忙打鸡蛋、剥毛豆,获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切身感受;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烹饪课,则教孩子们制作简单的家常菜。

  事实上,随着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提升,学校劳动课程的“天地”也越来越广阔,从烹饪、收纳到种植、采摘;从远方的田野、身边的校园到融入日常的生活。作为一所著名的县级中学,海安中学的做法显得更为超前。记者发现,走进“海中”,偌大的校园竟然没有一个保洁员。

  那么保洁工作谁来做呢?校长吕建笑着说:“我们的学生每天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教室、走道、校园包干区、学校周边人行道,每天如此,寒暑假不间断,几十年如一日。”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一技之长”,学校配备了完备的金工和木工实验室,还通过对外合作,把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实习农场由原来的40亩扩大到3000亩。高一新生进“海中”的第一堂“必修课”不是数理化,而是“过三关”,在农场进行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课——

  第一是行走关,步行15公里到农场,大约3个半小时;

  第二是生活自理关,自行解决吃饭、做菜的问题;

  第三是劳动锻炼关,每天劳动5到6小时,种菜、翻地、施肥、清理猪圈、稻田养鱼……

  “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做实做久,要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受长期和具体的锻炼,而不是做做样子,让学生站在田间地头拍张照片就是劳动了。”吕建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大劳动观”,“劳动教育是生活的教育、实践的教育,需要场景、情境,需要切身、体悟,需要参与、互动,需要恒久、日常。”

  但真正让劳动教育落地,还需要全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近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韩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

  对那些打着“学习”的名义,以“心疼孩子”为由剥夺他们劳动锻炼机会的家长,全国政协委员、“网红校长”唐江澎并不认同,“我就经常讲,让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良好习惯,往小里说是使他整洁,往大里说是教他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等到了高中,他会发现知识学习与自我管理的行为习惯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成天丢三落四找不到东西的孩子,又怎么能建立起好的学习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也曾做过一项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其长大后的就业比为15:1,前者的收入也比后者高出约20%,并且婚姻更幸福,也更不易患上心理疾病。

  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或可成为“他山之石”:日本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带两块抹布上学,一块用来擦桌子,一块用来擦地板,期末还要帮地板打蜡,刷洗风扇。顾建军介绍,在德国,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承担劳动义务,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为了保障劳动课程的实施,德国中小学还有装备规范的劳动专用教室,以强化学生的劳动实践。德国中小学劳动课程非常注重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劳动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的联系,还特别注重学生劳动质量意识、劳动经济意识的培养。

  期待更多的“中华小当家”

  切菜、颠勺、调味、起锅,站在灶台前的10岁小女孩孙佳瑞架势十足,顷刻间,一盘香喷喷的青椒肉丝便出锅了,这是她为妈妈端上的“母亲节特餐”。

  孙佳瑞是无锡藕塘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这段时间,她因为娴熟的颠勺技术,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微博。视频里,她单手拿锅,轻松旋转360度;“海底捞月”,勺子轻轻一拨,锅里所有菜全部入盘,孙佳瑞熟练的技艺宛如大厨。“辣椒炒肉、糖醋里脊、酸菜鱼,我都会做!”从8岁开始,孙佳瑞便跟着爸爸学做菜,如今她的菜谱里已经集齐了56种家常菜。

  不只关注孩子分数,孙爸爸一直注重对女儿生活技能的培养。“做菜这件事情其实难不倒孩子,关键是为父母者,是否愿意放手让孩子试一试。”去年,孙爸爸将女儿的花式炒菜视频上传至短视频平台,迅速火出了圈,粉丝天天催更,甚至拿视频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孙佳瑞一下子成了“别人家的娃”。

  “很多粉丝问,这孩子不上学吗?我说她上学,天天回家就是学习,学习结束后,我就让她学习炒菜,她每次炒完菜都感觉很开心也很解压,我就鼓励她,说你真棒。”孙佳瑞开始从做菜这项技能中获得满满的自豪感,无锡藕塘中心小学还专门为她成立了一间工作室,每周开展一次活动,让孙佳瑞教大家炒土豆、煎荷包蛋,带着同学们一起成为“中华小当家”。

  做菜给孩子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孙爸爸最直观的感受是,孩子学会了一门生活技能,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和成就感,“女儿的动手能力变强了,更懂事了,学会主动帮助我们分担家务了。”

  “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学校重视,还应该引起家长和全社会的重视,家校联合,才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殷飞看来,劳动教育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深刻提问,做好劳动教育,迫切需要家长们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不可取代的作用。

  “过去因为经济贫乏,家庭生活压力大,孩子需要较早参与家庭劳动,减轻家庭负担,那时候是劳动需要孩子。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都不需要孩子参与实质性的劳动,这时的劳动更多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发挥劳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价值。”殷飞说。

  在80后银行职员孙蕊的家中,贴着一张家务分配表,上面标注着孩子每周需要完成的家务劳动——每天收拾碗筷,清洗内衣裤,照顾宠物,周末的时候擦桌子和扫地,每一样劳动任务简单而又具体。尽管很多时候,孩子做完家务,需要孙蕊花更多时间去收拾,但孙蕊坚持认为,鼓励孩子把一件事情做好,是锻炼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宝贵过程。

  面对孩子的偷懒或马虎,孙蕊并不会严厉地批评他们,“我们并不是要孩子做得多完美,重点是让他们意识到家庭的事务需要每一个成员共同分担,维持一个家的正常运转需要付出多少辛苦和忙碌,从而让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们,能够少一点自我,多一点对他人的关心与共情。”

  “家庭要格外重视孩子日常劳动习惯的养成,即使家中有人做家务、并不需要孩子参与,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担当与家务劳动习惯。无论是家校合作的劳动任务,还是家人对孩子的劳动要求,都需要形成一定的家庭制度,让孩子在长期的劳动参与中锻炼技能,形成习惯,陶冶情感,塑造价值。”殷飞建议,家长不妨利用一些重要的节点,如植树节、劳动节、端午节、寒暑假等节日节气和假期,带孩子参与社区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以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以及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劳动教育的最终价值所在。

  重提劳动教育之际,80后、90后们或许会忆起昔日课本里老舍先生的名篇《劳动最有滋味》。先生写道,“劳动使我们穷人骨头硬,有自信心……只有手脚不闲着,才不至于走到绝路。我还体会到:劳动会使我们心思细腻。任何工作都不是马马虎虎就能做好的。马马虎虎,必须另做一回,倒不如一下手就仔仔细细,做得妥妥帖帖。劳动与取巧是接合不到一处的。要不,怎么劳动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呢?”

  对新时代的青少年而言,劳动显然拥有更加丰富深刻的“滋味”。一如周旭所言,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技能,是美好明天的起点,也连通着宇宙万物、广阔现实和深邃美好的心灵。指尖触碰于泥土,肩膀扛起了重量,人的内心一定会感触和感动,产生温暖的能量,这种能量必将打通实践与书本、理性和感性、“智商”与“情商”,一个生动完整的“人”便通过劳动屹立起来。 (冯圆芳 陈洁 王慧)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2112864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