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图片 访谈 直播 信息动态 推广
新华网 > > 正文

代表委员热议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

2022年01月24日 07:53:54 来源: 新华日报

  原标题:代表委员热议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提升人才获得感

  聚焦“高精尖缺”,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新的一年工作时,提到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在代表委员中引起热议。

  引育精兵强将,支撑现代化建设

  “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必然离不开建设一支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说,近年来,南大一直坚持引育并举,着力打造以“登峰人才支持计划”为主体的校内人才体系,遴选培养学科顶尖人才和重要储备力量,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人数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近40%。面向全球揽才,去年,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发布人才招聘公告,围绕高端国际合作、政产学研融合、服务国家战略进行体制创新实验,汇聚全球智慧资源和创新要素。

  抢抓“高精尖缺”人才,无锡市惠山区正大力布局“院士经济”,创新打造“一镇一院一产业”引智模式,连续3年斩获“太湖人才计划”顶尖团队。截至目前,已与50余名中外院士进行合作,23个院士项目正在运行,建成10个院士领衔的产业人才集群。省人大代表、无锡市惠山区委书记吴建元告诉记者,下一阶段,惠山区将充分发挥顶尖人才的灯塔效应和院士富集优势,形成“一院士一技术、一项目一产业、一团队一支撑”生动局面,进一步做大做强院士科创的城市IP品牌,将惠山打造成八方英才向往之地。

  “省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拿出一个章节部署数字经济工作。我省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上仍存在引培力度不够大、职业发展通道不够畅通等问题。”省政协委员、省人社厅副厅长朱从明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围绕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数字经济人才发展规划,对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总体布局,开展高校数字经济学科设置试点等数字经济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要完善数字经济人才评价制度,建设一批数字经济人才集聚平台载体。

  省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宋学锋说,高校要及时关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各类创新人才的新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在已有学科专业的优势基础上,我们学校设立了新工科专业和学科方向,将在新能源工程、新材料、大数据管理、碳中和技术等新兴领域为江苏培养和输送高质量创新人才。”

  筑强平台载体,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强化重大项目平台建设,千方百计引进发展急需人才,当前,常州正突出“四个优先”打造中以常州创新园高能级人才平台,高标准推进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建设,大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发展,培育梯次成长的创新企业集群,高水平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全力打造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同时,我们也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离岸孵化器和引才工作站,就地引才、飞地用才。”省人大代表,常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季培东告诉记者,常州已设立400亿元科创资金,将带动各类社会资本5年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加快建设重大创新载体、关键核心技术平台,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产业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让常州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高地、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高产良田。

  “用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金字招牌,发挥对接上海协同创新的优势,我们将更积极集聚优质创新平台,助力打响‘人到苏州才有为’品牌。”省人大代表、苏州市吴江区委书记李铭说,吴江将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深入推进高端人才联招、人才载体联建、高端人才联评等一体化体制机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部署人才链,我们还将高水平建设苏州大学未来校区,用好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清华汽研院等创新平台,构建企业引才、项目引才、平台引才、高校引才共同发力的新格局。”

  省人大代表、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姜东表示,让各类人才都有展现能力的舞台,既要打造国家实验室,又要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学科创新平台、企业创新平台。他还建议,要给这些创新平台载体赋予长期稳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以消除“重引轻培”的短期效应思维,真正让科教大省的人才优势充分涌流。

  强化激励保障,提升人才获得感

  当前,宿迁肩负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其中一道必答题。省人大代表,宿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飞说,对于宿迁来讲,要紧紧抓住改革创新“牛鼻子”,特别是要落实省委开展人才协同发展改革试点的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服务发展“五联五强”行动,通过上下联动、南北合作、内外共推,协同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三招三引”活动,探索建设人才协同发展改革先行区。“此外,还要建立更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实施人才回流‘凤还巢’计划,引导宿迁籍在外人才返乡创新创业。”高飞说。

  省政协委员、姑苏实验室执行主任杨辉建议,要深化人才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向用人主体放权,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力度破除‘四唯’,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减少行政干预,让用人单位自主发挥好‘高精尖缺’人才的作用。”杨辉认为,用人主体也应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承担起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责任。

  作为全省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之一,南通市海门区以“东洲英才”计划为抓手,出台人才新政30多项,形成覆盖从“顶尖”到“草根”、从“海归”到“本土”的人才政策集成体系。“我们建立了区领导与优秀人才结对机制,在区、镇两级开设‘服务专线’‘服务专窗’,只要人才约见,工作再忙也安排;只要人才所需,难度再大也协调。”省人大代表、海门区委书记郭晓敏告诉记者,海门将进一步锚定人才服务需求,优化提升人才发展生态,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精心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人才驿站”,以“保姆式”服务打造优质人才发展环境。(林元沁 杨频萍 胡兰兰)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829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