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三千年的文化积淀。在江苏扬州,一家名为“南风琴社”的古琴工坊以其坚守传统斫琴技艺、推动古琴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成为当代古琴艺术传承的典范。这里不仅汇聚了跨越数百年的明清古木,更以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让千年古琴焕发新生。

  从琴师到琴匠

  百道工序只为还原唐宋斫琴“老味道”​​

  南风琴社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走进其位于扬州的制琴工坊,木质香气与生漆清香交织,工匠们正以传统工具雕琢琴板。

  南风琴社创始人单卫林同时也是古琴艺术(广陵琴派)(制作)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当代著名斫琴家。在谈及古琴制作时,他说,每块用于制作琴面的杉木均经过严格筛选,木龄须在300年至700年之间。制作过程中,工匠需反复擦拭60余次天然生漆,每次上漆后需置于荫房静置半月阴干。为模拟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工坊还特别设立恒温恒湿养护间,确保出口古琴适应海外环境。

  “古琴面板上所有的线条、弧度,都是用刨子、铲子、锉刀一点点打磨出来的。”单卫林边演示边讲述,古琴造型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非常复杂。说话间,他端起一块杉木琴板,仔细观察它的年轮纹理,并用指关节轻轻敲击,听辨音色。“之后还有画图、放线、做琴面、掏内腔、合琴、装配件、避缝、髹漆、推光、装足等上百道工序,历时两三年才能制作完成。”

  据了解,在南风琴社,制成一床最普通的古琴最少需要调音20多次,新琴还会在多次“养琴”去除金属声后才会交到顾客手中。

  从琴家到“琴使”

  “文化出海”让中国古琴大放异彩

  为了让千年的回响“活”在当下,单卫林牵手国内外知名学府,持续创办古琴教学基地,把古琴文化传播出去,激起众多海内外知音对中国古琴文化的迷恋和向往。

  单卫林说,每床古琴、每首琴谱背后都有尘封的文化记忆和传奇故事。“只有了解,才能喜欢,才会生出文化自信。”单卫林坦言,古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扬州又是当代古琴重要的推动地,与古琴渊源深厚。南风琴社要做的并不仅是将古琴带进大众视野,更要延续和传承古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凭借卓越的制琴工艺与文化内涵,南风琴社的作品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备受世界各地琴师名家的青睐。

  从“琴怀”到琴道

  琴中精品,备受全球琴师名家追捧

  多年来,单卫林坚持只做琴中精品,以品质取胜。“专业琴人对琴的要求很苛刻,所以我做琴采用最传统的方式,对每一床古琴终身免费保修。”他说。

  聊起古琴,单卫林难掩热忱:“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365天,下部扁平、上部弧凸暗合天圆地方,十三徽分表十二月,居中大徽为闰月。古琴本五弦,周文王、武王各加一弦成七弦,至今三千余年,源头可溯至舜。历来是文人雅士的象征,故称‘一床’而非‘一把’——取自床前明月光的‘床’。”

  如今,南风古琴在琴界和收藏界声誉日隆,它不仅是众多古琴演奏大师的最爱,更受到许多收藏家的追捧。(牛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