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南社区位于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东部,下辖12个居民小组,人口3603人,党员124人。近年来,常南社区以打造“生态优、村庄美、乡风淳”的宜居村庄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彰显特色,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社区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先后获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健康社区,苏州市康居特色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尊老敬老爱老”百佳社区等荣誉,推动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文明和谐乡风美”。

  统筹推进、筑牢根基,推进美村基础建设

  常南社区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着力改善社区公共区域环境面貌,推动村庄更整洁、更美丽。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宜居环境。围绕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近三年来,常南社区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累计实施道路改造提升9.6公里,新建格宾、木桩等生态护岸5.5公里,建筑立面整治27万平方米、修葺青砖矮墙、安装仿木栅栏1.3万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覆盖,改建健身场地3个,打造美丽河道1条、健身步道870米。聚焦特色亮点,提升环境品质。为提升老年人人文素养,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常南社区突出特色亮点,从细微处入手,创新打造了“渔悦常南”主题文化长江小村落、渔船码头各1处,景观喷水池、常南“百草园”6600平方米,休闲观光水杉林2000平方米等一系列精品景观节点,以点带面打造更加文明、舒心的生活环境,切实以“整洁、美观、宜居”的优美环境,成功引导社区老年人从内心自觉爱护环境。

  更迭理念、优化服务,激活美村内生动力

  改善老年人生活习惯。老年人逐步成为社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主力军”,改善老年人生活习惯、提升环境意识尤为重要。汇聚思想共识,培育治理意识。全力推进适老化服务阵地建设,常南社区探索打造具备港城特色的新型城乡社区综合服务模式的常南“邻里港湾”,集居家养老、文体活动、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聘请第三方专业社工团队开展惠民活动,服务对象主要为社区老年人,将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健康生活知识纳入活动内容,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潜移默化中提升老年人治理环境意识。优化适老服务,破除陈规陋习。不少社区老年人接受新理念、新习惯的能力较弱,导致部分整治工作推进难度较大,对此,常南社区立足实际,组建环境整治、宣传指导等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深入村组一线,走进百姓家中,推进蹲便式、座便式厕所改造,现场教会老年人如何分类处置垃圾,带头清理家前屋后等等,切实以暖心的志愿服务和实际行动,破除陈规陋习。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打响美村攻坚战役

  针对常南社区涉农社区实际,积极探索农村环境整治对策,对症下药治理环境顽疾。扮“靓”房前屋后,共建和美庭院。农村老年人大多具有种地、烧土灶的习惯,家前屋后乱堆乱放现象尤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常南社区深入开展家前屋后乱堆乱放集中攻坚行动,对极端脏乱差堆放,进行减量清运乃至彻底清理,对零星无序堆放进行标准化指导,实现有序规整达到“整洁、有序、规范、美观”的效果。同时,积极开展“最美堆放”、人居环境五星户等评选,向上选推示范组、示范户,通过典型示范,推动老年人主动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切实从“要我美丽”到“我要美丽”转变。规范养殖行为,改善生态环境。家禽养殖“脏、乱、臭”,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常南社区坚持“集中圈养、控制数量、规范棚舍”的原则,对辖内的畜禽养殖场、散养户开展拉网式排查,掌握农户家禽养殖情况,在实施圈养的基础上,引导村民规范家禽养殖,缩减每户养殖规模,减少养殖户数,三年来,社区常态化规范养殖行为,累计设立集中圈养点2处,缩小养殖规模300余户,减少养殖户数超200余户。

  奖惩并重、共建共享,完善美村保障机制

  积极探索人居环境管理新路径,实现以推动全民参与达到管理维护成本压降的良性循环。从严积分管理,“积”发全民热情。常南社区坚持“考核评价公平、考核结果公开”原则,制定实施了人居环境积分奖励管理办法,涵盖垃圾分类、河道坡岸、田容田貌等10个方面细则,以积分兑换不同奖励,激励全民参与环境整治。同时,建立“事前有工作人员入户指导、事中有党群骨干现场考核,事后有网格员组长督促反馈”“三有”工作机制,采取明察暗访、村民代表共同考核等形式,对农户人居环境环境进行定期不定期考核打分,切实做到考核奖励公平、公正、公开。突出降本节支,强化挖潜增效。人居环境的持续管事,资金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一方面对保洁经费进行严格管控,对物业公司保洁人员、保洁工作量进行精细化核定,对社区垃圾清运、道路及河道保洁实施月度精细化考核,全力确保保洁公司对社区日常保洁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奖励等工作,引导全民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从源头控制整治、清运等费用,优化管理费用支出。2022年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劳务费用15.7万元,同比下降23.5万元,下降率达59.7%。

  常南社区围绕老年人需求特点,积极探索适老宜养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举措,改善老年人生活方式习惯,社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宋百华 吴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