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一高”擘画新时代江苏乡村新图景
新华网南京8月17日电(邱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福祉。今年年初,江苏发布“十四五”时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施工图”,明确提出到2025年末,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升,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三美一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8月,我们行走于溧水、高淳、东台、宜兴、常熟等地的农村地区,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的新变化,观察“三美一高”如何谱写江苏乡村山水之美、田园之美、文明之美新图景。
乡村建设行动为先 打造农业经济微循环
8月,向来水韵充沛的江南,在罕见的热浪面前也不得不摘下温润的“面纱”。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的田野里,紫薯苗在烈阳炙烤下仍然顽强求生。
“幸好我们两年前铺设了管网连接水库,保证了田地灌溉用水,要是往年遇这样的天气,池塘里的水就要见底了。”芝山村党总支书记李其军介绍说。
芝山村的变化远不止于此。近两年来,芝山村立足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出了依靠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的新路子,被评为江苏省“共同富裕百村实践”十佳案例。今年,芝山村将在经营好富硒生态产业园和碳基有机肥厂的基础上,发展农事体验、康养旅游等,推进农旅融合;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发展循环农业,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村庄面貌也焕然一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围起了小栅栏,每家都有了自己的小花园。垃圾分类也在村里推行,卫生环境大大改善。“美丽生态宜居最大的获益还是村里有了人气,环境提升了,产业兴旺了,年轻人就回来了。”李其军说。
自然遗产成名片 打造东部沿海最美渔村
黄海之滨的东台,长江、黄河冲积的泥沙在洋流作用下,在这里淤积成陆。两百多年前,东台市巴斗村所在位置还是一片浅海滩涂,巴斗先人们以杂树芦苇搭棚,把贮粮笆斗翻过来当桌子,在上面吃“笆斗饭”,村子也因此得名巴斗村。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靠海洋捕捞业为生。
2019年,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地处核心区的巴斗村迎来生态发展新机遇,彻底改变了以“围垦滩涂发展经济”的局面。
巴斗村利用近靠条子泥观鸟地和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区位便利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提升改造旅游景点,走渔旅融合发展之路,投资4000多万元开发三水滩休闲旅游度假村项目,还新建了游客中心、渔民之家、初心广场、巴斗泉驿站等景点,让古老的渔村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元素,具备了乡村旅游“吃、住、游、乐、购”的条件,整个村庄由特色渔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原始风貌的海边风情景点,串联成一条3公里长的旅游观光线。
近年来,巴斗村围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完善提升村内的各项基础设施,精心实施的美化工程。现在的巴斗村,减船转产、退养还湿,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成滩涂养殖、土地承包、旅游开发等多元化业态,看海潮、观海鸟、品海鲜、住渔家、享渔趣、游渔村,已成为巴斗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品牌。
生态与产业交融 “筑巢引凤”探索振兴新路径
近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财政厅联合公布了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设名单,南京市高淳区漆桥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成功入选。漆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以“茶”“笋用竹”为主导产业,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级空间结构进行规划布局,兼具丘陵风貌与水乡意境。
将改善生态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高淳漆桥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推动生态+农业+旅游+康养等业态集中集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青砖白墙、飞檐翘角,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一栋栋别具特色的建筑与周边山水相互辉映。漆桥街道高岗(自然)村“牵手”清华大学以建设美丽乡村和特色村为目标,结合清华园环境,打造既有清华元素又富有高岗江南水乡特色的宜居环境。以“高岗耕象”和“清华读意”为主题的耕读公社项目,为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
据介绍,双方将充分发挥挖掘高岗村肌理清晰、水网环绕的地形优势,引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智囊,形成“校园+田园”的叠加效应。以“产业+改革”为抓手,逐步形成集产业策划、生态餐厅、文创开发、高端民宿于一体的“整村打造产业发展”新局面。同时,通过乡村振兴工作站,让当地群众近距离感受清华大学的学风作风,带动社风民风大转变,构建“共建共治+乡风文明”两新互动格局。
在宜兴市张渚镇,一条全长近20公里、由川善线—善龙线—善林线构成的“绿径”,像一条项链,串起沿线的和谐五洞、蝶舞上东、安逸石罗等特色村落景点,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这条“绿径”名叫“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带”,在张渚镇共有4条:东部梁祝风情人文运动带、南部窑湖小镇旅居休闲带、西部禅意栖居农耕体验带、中部桃花积翠飘香风情带,从2018年起因地制宜分段建设,涵盖13个行政村、129个自然村,带动175平方公里、7.5万人口发展。
张渚镇对原先碎片化的乡村进行系统化的建设,把各村单独的建设变成连片成带的整体开发。四条“绿径”连缀起山水城林,打开了乡村空间,张渚镇也成为无锡首批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导示范区,下属各村获国家级生态村、全省最美乡村等荣誉。
新模式新理念新举措 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炎炎夏日,行走在扬中市三茅街道营房村的村道上,干净整洁的村道和看不到堆放丝毫杂物的民居,还有远处透着浓浓绿意的童趣园,让人在暑热中不由生出丝丝凉爽。
近年来,扬中市三茅街道营房村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小组阵地和党小组长、村民组长、网格长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让营房村实现了整洁如一,时时进村都有最美风景。
党员带头干,村民跟着干。通过党建引领,村民们参与环境整治的参与率、积极性非常高,乡村面貌大大改善。近几年,营房村先后获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水美乡村”等称号。
未来,营房村还将按照“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要求,培育打造田园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农耕体验型的乡村旅游景点,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展。
常熟市蒋巷村充分探索挖掘自身优势,三管齐下以“党建+旅游”模式、“便民+服务”理念、“自治+奖惩”举措,开启农旅文化发展、智慧乡村建设、乡风文明提升。
蒋巷村在乡村农旅发展上围绕“吃、住、行、游、乐、娱”六大要素,完善村史展览馆、江南农家民俗馆、知青馆等设施建设,打造青少年科普馆、农耕实验区、八项军事体育实践和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兴建1200亩农田配套建设泵站、生态排水沟等现代化水利设施,前瞻性启动零碳数字蒋巷乡村振兴项目,优化新能源布局,有序推进光伏停车场、老年公寓屋顶光伏、数字化建设等,实现村级全域零碳数字化发展。
在乡风文明建设上,蒋巷村制定人居环境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和奖励制度,村委会每季度进行“回头看”,通过各种举措,进一步规范村民的言行,让文明之花开遍蒋巷每个角落。
据介绍,2011年以来,江苏先后组织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村庄环境改善提升等系列行动,特别是2018年以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接续推进“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动广大乡村实现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从外在美到内在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从观感美到机制美的美丽蝶变。
目前,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7%,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累计建成绿美村庄近1万个。江苏将持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进“二二二”示范建设计划,加快建设“三美一高”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十四五”时期建成20个示范县、200个示范镇、2000个示范村,让“农村美”成为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鲜明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