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图片 访谈 直播 信息动态 推广
新华网 > > 正文

聚创新之能 凝奋进之力 南京发布创新引领十年成就

2022年06月24日 07:59:0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6月24日电(文静)6月23日上午,南京市举行“奋进新南京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创新引领专场。市委党建办、市委人才办副主任陈世田,市发改委副主任何军,市科技局副局长王愿华,市工信局一级调研员胡张生,鼓楼区副区长冯泉介绍有关情况。十年来,南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决策部署,全力支撑科技强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面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十年来,南京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209.9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8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2.92%增长到2021年的3.6%,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到2021年的67.6%,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排名中,南京从2017年的第9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8位。

  王愿华介绍,十年来,南京在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逐步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平台正式挂牌设立;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水生态安全与健康、光电、未来食品等4家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创新主体实力显著增强。全市高企从2012年的733家增长至2021年的7801家;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高企占比提升至45%,全年新增的规上工业企业中高企占比达37.5%;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从85家增长至220家,2021年在孵企业总数达7766家。

  科技金融赋能显著增强。“宁科贷”余额由2012年的2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09.6亿元,合作银行从11家增加至36家;2018年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市级科创基金,截至2021年底已合作成立子基金49支,累计共投资项目近400个,投资额超34亿元。

  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显著增强。2021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1%,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王愿华表示,“十四五”期间,南京将围绕“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总目标,突出“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主抓手,全力开动创新引擎,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南京担当、作出南京贡献。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取得突破

  十年来,南京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企业培育上,不断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上,进一步加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争创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

  胡张生介绍,十年来,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入开展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目前,全市共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5家。

  为进一步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2021年11月,南京印发了《南京市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引导全市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下一步,南京将通过全面实施梯度培育、创新驱动发展、产业链强链补链、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品牌和质量提升、精准化要素保障和服务“六大工程”,落实南京市“专精特新”十条措施,全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争每年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以上;到2025年,构建起“十百千万”梯次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即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达到2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5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专精特新名录库企业1000家、专精特新后备企业10000家。

  积极搭建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

  陈世田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搭建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优化安居乐业的环境,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氛围,推动南京成为天下英才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

  十年来,南京积极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从170万人增加到356万人。其中,“两院”院士从77人增加到96人,专业技术人才从95.74万人增加到158.09万人,留学归国人员从1.5万人增加到5.12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从2.61万人增长到3.52万人,跃居全国第二。

  十年来,南京下好人才工程“先手棋”,市域引进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675名,十年间增长了8倍;培养410名,集聚度位列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全省第一;省“333工程”入选数位列全省第一、“双创计划”实现了翻番。

  十年来,南京始终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701人、培育创新型企业家926人、集聚科技顶尖专家248人,构建了“金字塔”型科技创新人才方阵,其中,1600多家人才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超150家挂牌上市。

  十年来,南京组建40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平均持股56%,激发“拿自己钱、办自己事”的热情,孵化了9000余家科技人才企业、集聚了14500多名科研及管理人才。在全国首推人才举荐、市场业绩、薪酬评价“三位一体”市场化评价体系。近年来,65名中青年人才通过举荐享受到政策集成支持,1.6万名人才获得科技贡献奖励近3亿元。在良好创新机制氛围感召下,十年来,南京引进创新创业的中国及发达国家院士,从4人攀升到132人。

  加快打造全域创新活力城区

  板块是创新的主阵地。冯泉介绍,十年来,鼓楼区围绕省市科技创新重点工作,持续深化全域创新,全力以赴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区,获评全国“总部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荣誉称号,位列“创新百强区(2022)”全国20强、江苏省第3位。

  鼓楼区将深入推进“全域创新”发展作为集全区之力推进的大事要事来抓,提出“全面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区 加快打造全域创新活力城区”的目标定位;高标准编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硅巷建设、高新园区产业发展、企业上市和创新创业券等专项规划。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大中小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加快形成,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显著提升。高企总数达450家,在对标找差争先进位城区连续三年实现排名进位,持续举办科技中小企业“成长营”活动,集聚了4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总部或分支机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15%。

  南京高新区(鼓楼园)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众创空间21家。“一圈、双轴、多点”的硅巷建设格局加速构建,形成校地融合的创新空间统筹更新模式,目前已建成万谷、金川、红五月等15个硅巷载体,规模达49.8万平方米。

  全区签约落地新型研发机构15家,校企双向行、项目对接会等活动持续开展。累计新增校企联盟等产学研合作项目210个,获省市立项认定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2021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95亿元。

  冯泉表示,鼓楼区力争经过五年奋斗,整体创新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涌现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落地一批重大功能性平台,创新资源全域配置、创新力量全域支撑、创新成果全域流通的全域创新体系构建形成。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20112876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