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图片 访谈 直播 信息动态 推广
新华网 > > 正文

星辰大海 | 江苏连云港:耕海牧渔开发蔚蓝沃土

2022年01月21日 16:43:17 来源: 新华网

  “连云港市海岸线曲折,滩涂广阔,岛屿众多,十多条大河注水入海,天然形成了海州湾渔场。该渔场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区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裕,营养充足,水产资源丰富。”这是《连云港市水产志》中的一段记载,连云港发展海洋渔业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可见一斑。近年来,连云港市运用“耕海牧渔”生产方式,将海洋渔业作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提高特色产业富民增收效应,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耕海50载见证海洋渔业发展

  清晨5时许,汽笛声打破了赣榆青口渔港的宁静。一艘艘满载渔获的渔船沐浴霞光返港,沉寂的码头热闹起来。核对健康信息、现场测量体温……经过严密认真的防疫检查后,7时许,在海水接近高潮水位时,工人们忙着将一筐筐海鲜搬运上岸。近年来严格执行的休渔制度、坚持不懈的增殖放流,连云港的海洋渔业资源得以休养生息。

    连岛老渔民顾廷阳虽已年过古稀,但他仍心系大海。连岛有句俗话:海边都是捕鱼人,哪里有港口,哪里就有渔民。顾廷阳十几岁就和大海打起交道,由于家庭贫困,年少的顾廷阳不得不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木帆船时代的渔民生产生活很是艰辛,渔船在海上漂荡,渔民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那时的渔民出海全靠经验,看水流、看天象,能用的经验都得用上。”顾廷阳说。船是40吨的木帆船,没有机械动力,更没有仪器。那时因为年岁小,顾廷阳只负责船上的拉网。

  改革开放之后,帆船时代一去不返,顾廷阳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艘小船。此后,他一直干到60多岁,体力不济了,才不再出海。

  耕海50载,顾廷阳见证了连云港海洋渔业的发展。1975年,连云港市渔业基本实现了渔船机动化,网具化学纤维化,作业水域也不断向外海拓展,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连云港还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使之成为水产业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后来,随着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连云港的海洋渔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从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到靠海吃海、资源衰退,再到如今修复海洋、爱护海洋,连云港渔业发展逐渐走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携手并进的道路。

  海水养殖产业全国闻名

  “来来来,这边地上贴上一米线,那边设置应急处理区。”连云区高公岛街道黄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戴着帽子和口罩,在核酸检测采样演练现场有条不紊地指挥。

  黄窝村位于连云港市最东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曾是一个海洋捕捞业发达的秀丽小渔村。但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萎缩,村里的日子难过了起来,一度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负债300余万元,村委会连水电费都交不起,成了连云区的三个贫困村之一。

  为了寻找出路,黄窝村先后引进牡蛎、贻贝、羊栖菜等品种试养,但均以失败告终。就在这时,村干部发现,连云港海域独特的海洋水文环境和气象条件非常适合条斑紫菜的生长,但紫菜养殖成本很高,几经受挫的村民们没有一个人响应。

  张立祥带头把房子抵押出去贷款30万元,率先养殖100亩紫菜作为示范。通过反复请教专家,精心养殖,产出结果大大超出预期,第一年就收回了成本,还上了贷款,还略有盈余。村民们一下子有了信心。第二年,十几户村民跟着他干了起来。

  后来,村里修公路、造码头、建船台,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建起2600平米的紫菜加工厂,引导渔民“转捕为养”。为了不断培育发展后劲,黄窝村还推广玻璃钢杆养殖技术,让紫菜养殖区域从4米等深线扩展到10米等深线,产量和产值提高了4倍多。此外,村里还积极推广海参、江蓠、坛紫菜等新品种,推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刺参沉箱式养殖等新模式,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

  从最初的十家、二十家,到如今近百家紫菜养殖户,黄窝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紫菜第一村”,紫菜养殖面积达到3.6万亩,年产值突破1.9亿元,村里90%的人口从事紫菜养殖和加工,人均年收入达到3.9万元。

  黄窝村是连云港近年来靠海水养殖富起来的典型之一。目前,连云港条斑紫菜育苗、养殖、加工规模全国领先,年总产值达到25.04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12.8%。连云港还形成了科学育苗、海上养殖、精深加工等完整的紫菜产业发展链条。2021年4月,连云港申报的“中国紫菜之都”区域特色渔业品牌通过中国渔业协会组织的专家评审,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再添一块金字招牌。

  除了紫菜养殖,连云港还因率先开创全人工工厂化对虾苗培育方法,实现全国县级养虾四项第一、创东方对虾亩产全国纪录,而荣获“中国对虾养殖之乡”、国家级“中国对虾种质资源保护区”称号。此外,连云港还探索梭鱼、贝类等海产品海水人工养殖,取得了不俗的效益。

  打造全国深蓝渔业建设的先行区

  海洋牧场日益成熟的“耕海牧渔”生产方式,赋予渔业更科学的养殖方式和更广袤的发展空间,让深远海成为“良田”。

  虽然从近海转移到远海,养殖成本有所增加,但养殖公司发现,远海产出的海参、扇贝、牡蛎等个头更大、品质更好,从长远看,能获得更多收益。同时,海洋牧场在潜移默化间改变着海域生态,有利于延缓甚至改善海洋荒漠化。

  2021年起,连云港支持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海上生态大围网、大型智能渔场;鼓励建设集养殖、加工和保藏于一体的养殖工船;加快配套苗种繁育养殖一体化陆基设施、产品交易集散地等,形成陆海联动发展新模式,力争2025年底前,以高新海洋装备技术应用为主的深远海养殖区初具雏形。

  眼下,连云港正推进赣榆区实现第一批10艘远洋捕捞渔船赴外生产,支持连云区发展南极磷虾项目,年底前实现南极磷虾船正式出航生产。积极吸引远洋渔业企业落户连云港,加快建成一批专业远洋捕捞渔船,鼓励远洋海产品回运和海外远洋渔业基地建设。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连云港将以深蓝产业发展为重点,按照调近岸、谋深海、优养殖、扶加工、兴休闲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形成“捕捞向养殖、陆地向浅海、近海向远洋、粗放利用向绿色健康、养殖为主向多产融合、劳动密集向信息智能”转变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模式。力争到202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稳定在75万吨左右,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5%以上,特色水产养殖面积占比达90%,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10个以上,逐步将连云港市打造成为全国深蓝渔业建设的先行区、重要的水产品加工基地和特色海洋休闲渔业示范区。(汤静怡 王文 潘绪伟)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8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