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安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总量居全市第一——

  梯次晋级培育,激发制造企业新活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和复核工作结束,海安再添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达40家,居全市第一。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海安多年来锚定专精特新发展方向的战略定力,以“服务+政策+培育+平台”四维工作体系为支撑,在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厚植企业成长土壤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

  截至目前,海安累计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8家,“国家队”总数达4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0家,形成层次分明、梯次推进的优质企业培育格局,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数字赋能

  传统产业插上“智慧翅膀”

  “以前生产一台油浸式变压器,从铁芯叠装到成品检测,需要12名工人协同作业4天,现在通过智能化生产线,同样时间只需6名工人,产品合格率从98.5%提升至99.9%,生产成本降低15%。”在江苏北辰互邦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生产车间里,总经理严九江指着高速运转的设备,向我们细数数字化转型的成果。

  作为此次新入选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辰互邦深耕输变电设备制造领域20余年。曾经,这家传统制造企业也面临产能不足、效率偏低、人力成本攀升等行业共性难题。

  “看清行业趋势、顺应市场变化,转型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基于现实的理性抉择,更是我们谋求长远发展的唯一出路。”严九江的坦言,道出了众多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心声。

  北辰互邦的转型之路,正是海安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生动缩影。为加速产业升级,海安创新建立10个区镇属地服务专员制度和10条产业链条线服务专员制度,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工协作、高效联动”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网络,精准对接企业技改需求。在北辰互邦转型过程中,服务专员全程跟进,不仅协助对接科研机构攻克技术难关,还积极落实政策补贴,为企业减负增效。

  2024年,北辰互邦投资1.5亿元新建“变压器数字工厂”项目,建成高标准变压器线圈生产及总装数字化车间,打造5G智能工厂,实现生产管理可视化、自动化,通过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

  如今的车间里,全自动绕线机精准缠绕线圈,工业机器人灵活完成铁芯叠装,自动导向车穿梭配送物料,立体仓库实现原材料与成品的智能调度,车间中央的大数据监控屏实时更新生产进度、设备状态等数据,管理人员轻点鼠标即可实现全流程管控。“智能化转型让新能源变压器产能提升30%,今年年初订单额就突破2.2亿元,同比增长40%,产品不仅供应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还出口至东南亚、北美等地区。”严九江的自豪溢于言表。

  技术攻坚

  创新企业抢占“行业高地”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抗干扰智能集成线束产品,填补国内高性能柴油机电控线束领域技术空白,解决了传统线束易受电磁干扰、振动易断裂的难题。”在江苏恩达通用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里,公司线束总监刘波手持一套精密线束,向记者介绍企业的核心创新成果。

  作为此次新入选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恩达集团主要从事柴油机与燃气机监控安保系统、发动机电控线束总成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电控线束是动力设备的‘神经脉络’,但长期以来,康明斯等国外企业凭借系统集成与匹配技术专利垄断市场,导致国内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供应不稳定,突破技术壁垒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刘波说。

  然而,技术攻关的道路充满挑战。高性能电控线束的研发需要攻克电磁屏蔽、振动耐受、连接稳定性等多个技术难题。关键时刻,海安的梯度培育机制和精准支持政策为企业注入了“强心剂”。“海安‘政策通’平台主动为我们匹配研发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同时,通过政府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我们与苏州大学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孙立宁教授团队建立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刘波介绍。

  经过不懈努力,恩达集团与苏州大学进行线束接插件智能装备的研发,解决柴油机电控线束盲堵接插件自动化生产控制的技术难题。相关产品共被授权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5件,其中核心技术参数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我们的产品价格更具优势,在性能提升10%的前提下价格却降低15%,是潍柴、玉柴等链主企业及重大装备制造单位稳定的供应商,今年新增销售额已超5000万元。”刘波表示,集团计划扩大产能,以满足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

  腾笼换鸟

  老牌企业焕发“新生机”

  “以前厂房低矮破旧,设备落后,产能受限还存在安全隐患;现在新厂区里智能化设备全开,产能翻倍,产品精度达到高端装备配套标准。”海安海太铸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景俊圣站在崭新的生产车间,讲述着这家30年老牌企业的焕新故事。

  海太铸造主营碳钢、不锈钢铸件,曾因老旧厂房和设备陷入发展瓶颈: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环保压力与日俱增。“不升级就没出路。”景俊圣说,企业转型的想法在海安“产业焕新 空间再造”政策引导下化为行动,老厂区改造升级项目迅速启动。

  为支持企业“腾笼换鸟”,海安政府提供全方位保障:土地规划、环保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发放搬迁改造补贴,服务专员全程对接能耗指标,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有政府兜底,我们投资1.5亿元的底气更足了——拆除1.2万平方米老厂房,新建2.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引进全自动造型线、智能浇注系统、环保处理设备等国内领先设备。”景俊圣介绍。

  如今的海太铸造焕然一新:智能浇注系统将熔融铁水精准注入模具,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一件件精度达CT10级的高端铸件新鲜出炉。企业还与南通大学合作研发船用大型铸件自动化打磨工艺,研发后的装置每秒可完成20万次以上数据测量,8米铸件测量精度达0.1mm,缺陷率降低50%。“这项技术获3项发明专利,已为公司创收超3亿元。”景俊圣说。

  海太铸造的“腾笼换鸟”,是海安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举措。为加速产业升级,海安率先开展节能专项监察,建立市级能耗总量库,推动25家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改;通过要素倾斜等政策,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如今,作为海安优质企业培育库成员的海太铸造,正稳步从老牌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迈进。(朱琳 赵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