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宜兴符渎港,蓝藻打捞人员许元刚巡堤时说:“今年打捞蓝藻仍要加班加点,但沿岸百姓很高兴,高温天出门不再闻到蓝藻臭味了。”从市水利局了解到,转变源于今年蓝藻打捞处置能力大幅提升,仅离岸日处理藻水能力就较去年提高约1倍。截至10月底,全市累计产出藻泥仅4.82万吨,少于常年。“新一轮治太行动下,蓝藻打捞处置正从应急保障向构建太湖生态新防线‘生力军’转变。”市水利局副局长兰秀凯说。

  作为太湖蓝藻治理“主战场”,我市持续稳步推进蓝藻打捞处置、清淤等工作。“当前太湖水仍呈轻度富营养化,且不利天气频发,易使蓝藻生长加快,蓝藻打捞只能紧不能松。”兰秀凯说。

  记者在宜公投蓝藻公司信息平台看到,每天都有无人机巡飞图、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传回的藻情热力图以及“鹰眼”摄像头等实时监测的蓝藻踪迹。“‘智慧化卫星遥感在线平台’升级后,多源数据由AI系统每15分钟融合一次,蓝藻集聚预警信息更快、更精准。”公司相关负责人冯强介绍。9月初,接到预警信息后,公司仅花20分钟就组织11艘长臂综合处置船只赶到符渎港以北区域进行打捞,较以前缩短1个多小时。

  从符渎港往东,湖面深处有一个个塔状钢结构平台。“这是加压控藻深井,1小时可处理藻水7200立方米,效率是人工打捞的60倍以上。”冯强说。今年针对太湖西岸蓝藻多,但岸线水位浅、固定打捞平台处置能力有限情况,我市新增加压控藻深井8座、离岸围隔131公里和打捞处置船39艘,离岸日处理藻水能力增至345.36万吨。142公里太湖岸线,除了87个近岸蓝藻打捞点外,还基本拉起离岸蓝藻“拦截线”。岸上4座藻水分离站扩能改造、新建,日处置能力较去年增加1.9万吨。

  “蓝藻打捞还可降低藻密度,为水草、鱼类等营造良好生境。”兰秀凯说。今年我市大力协同推进生态清淤,清除湖底30—50厘米厚度的流泥,切断蓝藻生长的“营养供给链”。

  今年太湖无锡水域除了8艘常规清淤船,还有国内首个智能清淤平台船“太湖之星”及升级版“太湖之光”。仅“太湖之光”6年内就将清淤1000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太湖中移除1.23万吨氮和3500吨磷。13条主要入湖河流亦加紧分类施治,上半年总磷入湖通量较2023年、2024年同期分别下降2.5%和16.5%,相当于减少蓝藻生长“口粮”约320吨。(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