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如东洋口港阳光岛的观光塔上眺望,曾经荒芜的海滩崛起一座座现代化工厂,码头上停靠的LNG运输船正在有序卸货,远处海上排成队列的风车在雾霭中若隐若现。

  向海图强的画卷已经铺开,如东已经成为南通乃至江苏向海向新发展的重要窗口。

  在长三角一体化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双重赋能下,如东正以“七虎竞南通”的拼搏姿态,锚定“奋力打造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先导区”的总体定位,提出“向海·向新·向未来”的发展愿景。

  在如东,“向海”是传承千年的本能,“向新”是把握时代主动的智慧,“向未来”则是这座滨海城市面向世界的邀约。22日,在第十七届如东沿海经济合作洽谈会上,“向海·向新·向未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向海:融入血脉的动能

  因海而生,凭海而兴。如东86公里海岸线、100余万亩滩涂、4555平方公里海域,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更是其融入血脉的发展动能。

  从明清时期沿海先民的耕海牧渔,到张謇废灶兴垦开创近代实业,再到新时代举全县之力圆梦深水海港,如东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如东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向海图强的奋斗史。

  如今,如东已建成全国最大的LNG能源岛,年均接卸量稳居全国前列;亚洲最大的县域海上风电场在此迎风转动,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省四分之一;20万吨级深水航道通江达海,“十五五”期末,LNG年接卸量有望突破2000万吨。

  资源与资本双向融合,才能将资源变现,通过推动产业体系创新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东凭借其丰富的陆地与海域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广阔的未来发展潜力,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热点。”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说,如东要发挥地理优势与产业潜力的作用,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新兴产业,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关注上市公司在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构建资本、科创与产业融合的新生态体系。

  长三角科创投资促进会作为上海市政府牵头发起的重要科创投资平台,已构建起覆盖政企、产学研、投融资的全方位战略协同资源网络。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高地,构建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如东将与长三角科创投资促进会深度合作,进一步挖掘“向海”价值。

  “如东的产业布局与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高度契合,与G60科创走廊发展同频共振。”长三角科创投资促进会副会长董雷表示,双方将深度合作,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高地,设立“长三角科创投资基金”,力争三年内推动如东企业在科创板或创业板上市。

  历史的基因在新时代迸发出全新动能。向海,不仅是如东的资源优势,更是如东嫁接资本的底气。

  向新:破局突围的必然

  “向新”,是如东破局突围的必然,更是其笃行不怠的追求。

  九州星际科技有限公司是如东本土品牌企业,是全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行业的单项冠军。这次海洽会上获得“持续突出贡献”金牛企业的殊荣。

  “我们的主营产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作为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材料之一,已成为国家乃至全球战略性的新兴材料。”董事长周新基说,“向新”发展无止境,九州星际研究院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院所保持深度合作,对纤维产品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研发,部分研发已取得突破,正在逐步推动产业化应用。

  如东曾创下多个“第一”:全国第一个星火计划项目、全国第一个风电发电特许权项目、全市首家外资企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东坚持“向新攀高、向新求进、向新逐绿”,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规模突破1500亿元。

  如何增加高质量的科技供给以推动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在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型工业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付梦印说:“面对现代产业体系的需求,传统产业改造以及未来工业化进程,核心在于提高效率。我们需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同解决传统制造业中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打造高品质、高效能的企业架构。”

  如东正全力建设更有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通过“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机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余项,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家,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当前,如东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3%,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2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高企、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分别达327、304家,近三年科创项目入规数全市第二。目前,如东正在打造“金山路未来科创谷”,在三五年内形成一个3700亩的研发孵化集聚区,进一步吸引长三角顶尖创新资源。

  向未来:接续奋进的号角

  “南通下一个万亿看沿海”,如东重任在肩。

  面向未来,如东的视野更为开阔。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东“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正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

  如东明确提出,以“向海发展”为主战略,系统布局海洋新能源、涉海材料制造、海工装备、海洋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力争203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提升至40%以上,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

  “向未来”,是如东接续奋进的号角。

  如东正抢抓氢能、新型储能、纳米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赛道,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紧抓国家推进清洁能源与数据中心协同布局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绿色数据中心(算力)产业。”如东县委副书记、县长邵锋说,如东正在谋划建设长三角首个零碳智算中心,力争成为“东数西算”的扩展区和算力网试验场。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如东县委书记杨万平在第十七届海洽会上表示,如东将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安心的环境,诚邀广大客商投资兴业、各界英才创新创业,让资本与资源在这里碰撞出最美火花。

  企业家的信心是对营商环境最直接的投票,此次海洽会上签约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如东锚定实体经济主战场,构建‘1+3+N’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有70余家新能源相关企业集聚成势,形成上下游协同的产业生态,让我们看到了集群发展的强大动能。”中国铁建投资集团东部区域总经理田怀念表示,中国铁建投资集团长期深耕基础设施与高端制造领域投资业务,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此次投资如东,将深度契合当地产业升级方向,践行“减碳即降本”的发展理念,让每一批产品既具备卓越性能,也承载绿色低碳属性,为如东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贡献力量。(赵勇进 徐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