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正式启动。200余名中外人士徒步8.8公里,重走“南京安全区”,感恩曾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给中国难民提供无私帮助的中外人士。

留学生徒步方队

紫金草志愿者徒步方队
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前夕,来自美国、德国等20多位外籍人士建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设置难民收容所,在此后南京的至暗时刻救助了25万多名中国难民。
此次徒步的起点位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主要收容妇孺,避难者最多时达1万余人。活动现场设立的小型图片展,让大家深入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真相。

徒步者观看图片展
在校园内魏特琳雕像处,第四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张庆为大家讲述曾外公许传音协助魏特琳救助难民的事迹。1937年12月,许传音加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担任住房委员会负责人。他还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并作证,揭露日军暴行。张庆哽咽着说:“我站在这里,让他知道我们后辈没有忘记这段历史,也没有忘记他在法庭上的证言。”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张庆讲述曾外公许传音的故事
徒步路线途经多个当年的难民收容所,包括拉贝故居、鼓楼医院、宁海路5号等。
拉贝故居位于小粉桥1号。1930年,西门子公司总部任命约翰·拉贝为南京分公司经理。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的住所最多时容纳了600多名难民。西门子公司与博西家电公司的员工们在拉贝雕像前献上鲜花,向这位德国友人致敬。

徒步者向拉贝雕像献上鲜花
宁海路5号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旧址所在。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阮杰在这里介绍“宁海路5号”的故事。
当徒步队伍抵达鼓楼医院(原金陵大学医院)校史馆时,紫金草女孩正在演奏大提琴《南京难民合唱曲》。当年南京沦陷后,鼓楼医院的医务人员留守南京,不分昼夜救治难民。这首歌又名《蚕豆歌》,作者是时任该医院行政主管的詹姆斯·麦卡伦。当年,由于食物紧缺,国际友人设法将募集到的蚕豆从上海运到南京分发给难民,麦卡伦触景生情,写下此歌,传唱至今。
上午11时左右,徒步方阵回到终点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大家在明信片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愿,投入“时光信箱”,将和平寄语传向世界各地。(李安琪 徐红霞)

徒步者在明信片上写下和平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