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阴民营经济: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跃升”
——78家规上民企营收近9300亿元背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前我们只做精密冲压件,如今新能源驱动电机铁芯的订单占了七成以上。”前几天,华新精科董事长郭正平指着车间里高速运转的生产线说,“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生产线,能让铁芯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产品不良率降到0.01%以下。”这家扎根本土20年的传统制造企业,正以技术迭代撕掉“老标签”,转型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核心供应商。
日前,在全国工商联连续第27年开展的上规模民企调研中,江阴78家参调企业表现亮眼,其中12家企业稳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继续领跑全省同类城市。78家企业2024年近9300亿元营收总额的背后,是江阴民企以研发为笔、以创新为墨,在产业升级新赛道上勾勒出的高质量发展图景。
创新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去年,这78家企业研发费用总额达72.69亿元,1.04万名研发人员组成创新“主力军”。远景能源的实践堪称典范:在刚刚闭幕的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远景发布了“伽利略AI风机”系统,在全球首次实现风机、储能与AI大模型深度耦合,实测提升整场收益20%以上。“远景秉持‘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的使命,用研发构建起覆盖智能风电、储能、绿氢、动力电池与能源物联网的全栈技术体系。”远景能源相关高管表示,远景风机累计装机突破80吉瓦,订单量位居全球第一;储能全球出货量超30吉瓦时,连续七个季度获评全球一级储能制造商。依托EnOS智能物联操作系统,远景构建起覆盖“源网荷储”全链条的创新产品体系。远景源源不断的创新投入,正是江阴民企持续攀高向新的生动缩影。它们以技术为梯、以研发为桥,不断跨越产业边界,在从“制造”迈向“智造”的进程中,构筑起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厚积薄发之下,江阴78家上规模民企已拥有有效专利3136件,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01项。
面对传统路径依赖,江阴民企以技术迭代开辟新天地。46家制造业上规模民企覆盖15个细分领域,其中21家主动切入新兴赛道。扬子江船业通过绿色高端船舶技术突破,为德国船东建造的36000立方米双燃料液化乙烯运输船,装载量提升12%,低温运行稳定性领跑行业。2024年末,企业再次斩获德国赫伯罗特12艘LNG双燃料集装箱船大单,价值24亿美元,其采用的先进发动机可降低95%的二氧化碳排放。传统制造的“焕新”同样精彩。华新精科将精密冲压能力延伸至新能源汽车赛道,新能源驱动电机铁芯连续3年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52.1%,赢得法雷奥、博世等全球头部客户认可。“传统制造不是包袱,而是创新的基石。”江阴市工商联经济科科长王永照说,“越来越多的江阴企业正把路径依赖转化为路径突破,技术迭代已成为民企穿越周期的‘最大公约数’。”
可喜的是,江阴民企在转型突破中,不仅涌现出众多单个主体“焕新”,更逐步走向带动全链条的“赋能”。海澜智云作为海澜集团旗下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业务覆盖智慧低碳能源优化、AI模型开发等领域,服务全国超3万家企业,累计减排二氧化碳约600万吨。总经理徐国平介绍,公司将AI模型应用于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推动工艺流程优化与能效提升。这种以技术赋能产业链绿色转型的模式,在江阴并非个例,其背后离不开城市层面的系统支撑与生态培育。
当前,江阴正以系统思维构建民企高质量发展生态,将通过精准政策供给打通企业发展堵点,推动科技型企业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龙头企业沿产业链布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人社局等部门协同发力,从技术攻坚、市场拓展、基金投放、人才引育等多方面精准赋能,助力民营经济实现从“单点突破”向“生态跃升”迈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江阴新实践注入更强劲的民营经济动能。(严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