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兴海棠移植眉山文化交流活动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举行,宜兴从900多岁东坡海棠母株上培育出的新苗被送到东坡故里眉山“安家落户”。这株海棠新苗的“千里远行”,不仅续写了苏轼与宜兴的千年渊源,更诠释了宜兴市对古树名木“保护与活化并举、生态与文脉共生”的保护理念。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是一座城市不可再生的“绿色活化石”。宜兴古树名木资源丰富,数量超无锡大市古树名木总数的1/4。为全面掌握全市古树名木的资源家底,去年宜兴市完成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通过走访实测、乡镇上报等方式,进一步摸清了相关情况。目前,宜兴共有古树名木254株、古树后备资源52株,类型较为齐全,包含银缕梅、桂花、银杏等几十个树种,主要分布在太华、张渚、湖㳇等地。

  如何能让这些历经沧桑的古树永葆生机?在管护上精准发力,是让古树“强筋健骨”的首要举措。清理腐朽落叶、喷洒防虫药物、开展营养物填充……近日,在太华镇太华村,趁着天气晴好,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工作人员会同林业专家对一株树龄达140年的银杏开展抢救复壮工作。“虫蚁侵蚀、天气灾害等因素是目前古树健康的最大威胁。”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随着树龄增长,部分古树名木的生理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出现木质腐烂空洞、根系生长不良等问题,这就需要“对症下药”。今年,宜兴市通过分析古树名木衰弱原因,由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联合树木所在单位、村庄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全市十余株长势衰弱的古树名木进行抢救复壮。为全面掌握古树生长动态,近年来,宜兴市还创新推行“监护制”,由党员担任一对一的“监护人”,通过日常监测、巡查巡护,为古树生长筑牢安全屏障。在“一树一策”的精细管护基础上,更多科技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古树名木保护中。近年来,宜兴市采用树木断层空腐检测技术,对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进行“体检”,使养护人员清晰掌握树干内部状况,推动古树养护从传统经验迈向数据化、可视化的科学管理新阶段。

  以文化为纽带,通过活化利用,让古树承载的文脉得以进一步延续。位于周铁镇城隍庙、树龄1800多年的古银杏是宜兴市的“明星树”,每逢金秋时节,金黄叶片缀满枝头,总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早就听闻‘孙权母亲植银杏护乡邻’的传说,一直想来看看。虽然叶片还没完全变黄,但是站在这里就好像能触摸到千年的历史温度。”近日,摄影爱好者小杨一边在此拍摄,一边感慨地说。一直以来,周铁镇坚持“古树护脉、文化铸魂”,通过传说具象化、文化场景化、传播常态化,让千年传说深入人心,也让这棵银杏成为承载历史文脉、凝聚乡土情感的文化地标。近年来,宜兴市探索出“古树+”多元保护模式,让古树名木从单一的生态资源转变为涵养文化、赋能产业、助推旅游的综合性载体。其中,太华镇将保护古树名木与乡村研学有机结合,邀请中小学生走进山林,通过专家讲解古树生长习性、志愿者分享保护故事、学生参与简易养护实践等形式,让古树名木成为传播生态知识、传承乡土文化的“活教材”;竹海风景区、善卷洞风景区等景区景点以“古树+文旅”为抓手,打造古树文化体验线路、拍照打卡点等,让游客在观赏古树风姿的同时,深度感受文化与生态资源的融合之美。这些创新实践,让古树名木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活化”,既守住了生态根脉,又激活了文化活力。

  保护古树名木,还需营造人人关心的良好氛围。走近全市任何一棵古树名木,都能在其显眼位置发现一张统一制式的保护铭牌。市民只需扫描铭牌上的二维码,就能获取这些树木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功用价值、文化典故等信息。为进一步完善古树名木的信息公开,实现对“绿色文物”的全方位保护,目前全市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都建立了铭牌,拥有了“电子身份证”。今年,宜兴市还精心挑选最美、最珍稀、最具代表性和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古树名木,打造了《荆溪夜读》系列宣传视频,通过镜头生动呈现古树背后的故事和生态价值,让更多人读懂这一“绿色文物”的重要性。此外,在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市相关部门还组织开展互动宣讲、条例解读、志愿养护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保护古树名木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凝聚起全民守护的强大合力。“现在来看,全市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总体良好。”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市民群众对古树名木大多具有良好的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