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一代文学巨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月15日,近百位专家学者相聚古城南京,展开纪念姚鼐逝世210周年学术研讨并见证《姚鼐年谱》首发。活动由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合肥大学桐城派与江淮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主办,明孝陵博物馆、江南时报社协办。

活动开幕式上,凝结安徽大学副教授卢坡多年心血与智慧的《姚鼐年谱》首发,新书集前人研究之大成,特别注重姚鼐书信等资料的辑佚和发掘,500多封姚鼐信札,还原姚鼐生平诸多细节。

《姚鼐年谱》首发

嘉宾为新书剪彩

开幕式由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小角主持
姚鼐作为桐城学派集大成者,与南京及钟山渊源深厚,他执掌钟山书院二十余载,培养大批杰出人才,使南京成为桐城文派传播重镇,为南京荣膺“世界文学之都”增添了璀璨篇章。中山陵园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汪东明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深入研讨姚鼐与桐城学派,旨在从传统中汲取智慧,为当代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注入源头活水。“钟山风景区将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化钟山文脉价值研究阐释,与各界专家共同肩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

中山陵园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汪东明
姚鼐道德文章与学术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后世学人。他熔“义理、考据、辞章”于一炉,奠定桐城派文论基石;提出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字诀精辟阐释古文艺术;所编《古文辞类纂》更成为垂范后世的经典。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会长王子龙说:“我们在此深切缅怀姚鼐先生,不仅是为了追溯一段辉煌的文学史,更是为了深入挖掘其学术思想在当下的时代价值。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未来将继续团结研究力量,深化桐城派研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会长王子龙
“当初我拿到‘姚鼐年谱’选题时的第一反应是:像姚鼐这样一位在清代文学史、学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已有研究成果相当丰富,还有开拓空间吗?审读书稿后发现,原来依旧有许多需要填补、完善乃至重新考辨之处。”中华书局编辑、《姚鼐年谱》责编郭睿康说,年谱编撰工作费时费力,清代文人年谱又有别于其他古代人物年谱,其留存丰富,数量多、形式多,除常见刻本,还有各种书信、手稿、书画等,它的编撰及别集整理工作,对研究者和编辑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姚鼐年谱》所展现出来的对于材料挖掘的广度和深度,非常令人敬佩。

中华书局编辑、《姚鼐年谱》责编郭睿康
《姚鼐年谱》作者卢坡为大家回溯了姚鼐两次主讲钟山书院长达20多年的时光。他说,姚鼐久居南京江宁,留有大量描写南京山水文物的诗文,明孝陵、莫愁湖、牛首山、雨花台、瞻园、随园……这些风景名胜在其笔下熠熠生辉。“姚鼐是安徽人,但他教授的很多弟子则是江苏人;桐城派的故里在安徽桐城,但桐城派的福地却在江苏南京,可以说,桐城派是通过讲学于南京这一文化高地进而影响东南和全国的。这也是我们安徽与江苏两地联合起来纪念这位先贤的缘起。”

安徽大学副教授、《姚鼐年谱》作者卢坡
研讨会中,众学者分三组围绕姚鼐展开学术探究。《桐城派“三祖一宗”说》《姚鼐评点楚辞及其影响》《姚鼐“阴阳刚柔”诗论》……近60篇研究成果的密集交流,带来精彩的学术检阅与思想交锋。

闭幕环节,学者们齐聚一堂作学术总结,卢坡向全场嘉宾致谢。

闭幕式由合肥大学桐城派与江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任雪山主持
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吴怀东表示,《姚鼐年谱》是沉潜文献的扎实成果,为桐城派及姚鼐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其学术价值必将日益彰显。当前学术风气求新求变,但一切理论创新都离不开对作家生平与文本的精准把握。“卢坡老师所做的年谱编纂这类基础性工作,至关重要,能有效提升整体研究水平,是构建我们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今天我们纪念姚鼐,不仅是学术研讨,更是精神的传承。姚鼐辞官后的担当、刚毅与创新精神,以及桐城派一以贯之的经世情怀,至今仍有重要价值。希望我们能从先贤那里汲取精神力量,推动学术事业不断发展。”

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吴怀东
“方姚连袂话桐城,两卷新编象样明……吉日金陵临盛会,江流天地共潮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赋学会会长、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许结即兴赋诗一首。他指出,桐城派作为中国历史上传承最久的散文流派,其本身就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日桐城派研究的兴盛景象,他归因于三点:其一,研究回归本位,学者们离开了无穷无尽的烦扰纠缠,真正回到文本与文献的深耕之中;其二是情怀,文学研究没有情怀,就只是文字编织而已;其三,研究桐城派,即是研究中国文化,而这正是新时代的重要学术话语。“今天的会议价值非同凡响,我看到了后浪推前浪,我们的研究还要在新时代持续向前。”(张雅倩 张姣姣)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赋学会会长、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许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