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倪杰村粮食服务中心,15米高的智能烘干塔隆隆作响,金灿灿的稻谷在传送带上持续输送,每日吞吐量达270吨;五公里外的三灶村电商直播间里,“叮咚”提示音此起彼伏,“亭湖香米”的订单在电子屏上飞速刷新;与此同时,方明村千亩桃园中,果农们手脚利落地分拣着贴有绿色认证标签的黄桃,这些鲜果即将通过冷链物流发往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商超……这些跃动的场景,以党建为纽带,通过组织链、产业链、人才链、治理链的深度融合,串联起新兴镇资源活化、产业壮大、人民富裕的乡村振兴全景画卷。

  组织体系筑基:构建联动发展新格局

  面对24个行政村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新兴镇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创新构建“1+4+N”党建联建体系(1个镇级指挥部、4个片区党委、N个专项工作组),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三灶村、甘露村、镇北社区联合投资建设的新材料产业园,通过“众筹联建”模式,不仅实现首年分红收益 136 万元,更让村民在家门口收获实惠。正在操作注塑机的村民沈春梅感慨:“月工资4500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是党组织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

  截至2025年6月,在党建联建机制的推动下,创造集体收益超227万元,形成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为乡村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产业升级赋能:打造智慧农业新标杆

  新兴镇党委以党建为引领,在完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同步推进产业设施升级,让党建力量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 “助推器”。在因倪杰烈士命名的倪杰村,一座占地15亩的粮食服务中心矗立在兴洋路北侧。这座建筑面积5159平方米的综合性农业枢纽,从项目规划到落地建设,始终有党组织全程参与协调。该中心集粮食烘干、仓储和农机农技服务为一体,日烘干粮食270吨,仓储量5000吨,服务覆盖周边6个村约2万亩农田,为村集体年增收15.348万元。

  如今,倪杰烈士当年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在这片土地变为现实:智能烘干设备使每吨粮食加工成本比传统晾晒降低15%,为周边农户年均节省运输成本3000余元;中心提供的12个固定岗位和农忙季节的30个临时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获得稳定收入。这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飞跃,更是党组织带领群众传承先烈精神、迈向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人才引育驱动:激活乡村内生新动力

  产业升级对人才支撑提出更高需求。“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理念在新兴镇得到生动实践。联盟村食品加工区内,52岁的“非遗传承人”成韦正指导工人改进藕粉圆生产工艺,他创新研发的多口味藕粉圆系列使企业年营收突破1359万元,直接带动40余户种植户稳定销售农产品,吸纳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新兴镇党委深入开展流动党员“亮彩行动”,积极为流动党员归巢搭建平台,今年已吸引多名流动党员人才返乡创业就业。

  在新场村外婆农场,49岁的教育创业者刘万娟利用闲置民房打造研学基地,创新多元岗位模式,除16个固定岗位外,设立流动党员“示范岗”,引导返乡流动党员将在外工作和学习的技能经验,以研学交流的方式分享给有需要的党员群众,让“流动党员”成为“专项资源”,一方面农场临时用工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扩大了教育储备资源,使得研学领域的资源体系得到极大丰富与完善。目前外婆农场已与多所学校合作研学活动,总接待人次达十万以上。

  治理创新固本:构建长效发展新机制

  人才的集聚效应催生了治理创新的迫切需求,新兴镇党委实施的“头雁领航工程”成效显著。镇党委书记刘加达在推进会上强调:“要把党建引领深植于产业土壤,让每个支部都成为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每名党员都当好共同富裕的带头人。”在双烈村“菜篮子”工程示范基地,书记杨林在冷链运输车启程时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把菜园子直接搬到了市民的餐桌上!不仅夯实了集体经济的根基,更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该基地采用“党建+产业”融合模式,依托智能化温控系统,使蔬菜生长周期缩短20%,日供应新鲜叶菜达2吨。三灶村书记王海华引进的牙线棒包装项目,已发展成拥有23条生产线、年产值8000万元的产业集群。创新的“集中加工+分散组装”模式,让村民在家就能参与生产,现在月均增收4500元的家庭有127户。

  党建如根深植沃土,振兴似树繁花满枝。在组织振兴的引领下,新兴镇呈现出产业兴旺的蓬勃气象、人才荟萃的生动局面、治理有序的和美画卷。这不仅是盐阜大地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让红色基因在希望的田野上赓续传承,让鲜红党旗在富民强村的征途上永远飘扬。(孙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