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已建成120家省级基层慢病筛防中心

  以“全周期、精准化”破“多头跑、流程繁”

  南京市建邺区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家单位,近日通过2025年度省级基层慢病筛防中心验收。我省已连续两年将“新增50个基层慢病筛防中心”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记者了解到,目前江苏已建成120家省级基层慢病筛防中心。

  为解决慢病患者“多头跑、流程繁”的就医痛点,江苏各级医疗机构不断创新慢病管理模式,通过打破科室壁垒、构建联动网络、优化服务链条,为患者提供更适配的服务,推动慢病管理从“碎片化”“粗放化”向“全周期”“精准化”转变。

  慢病管理告别“多头跑”

  “今天血糖有点高,怎么办?”11日下午,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慢病管理中心后台,管理师顾玉华收到患者曹女士的咨询,由于她是神经内科专业出身,便立即转请擅长糖尿病管理的同事王娟跟进反馈。

  随时调动多科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是省中医院成立慢病管理中心的初衷之一。该院互联网医院办公室副主任孙赟介绍,传统慢病管理以科室为单位,患者常常要在不同科室就诊,缺乏统一管理。“慢病患者需要的不是一次性诊疗,而是覆盖‘防、筛、诊、治、管、康’全周期服务。”孙赟表示,不同慢病患者需求也有不同,决定了慢病管理必须精准化、个性化。

  今年9月,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慢病管理中心正式组建,从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等慢病患者集中的科室抽调护理骨干,同步打造管理系统,实现患者集中管理。

  这样的集中服务模式,在基层医疗机构同样落地见效。“以前看病楼上楼下跑,挂号、检查、取药要换好几个窗口,现在一层楼就能全搞定!”南京市雨花台区板桥街道居民林爷爷患“三高”多年,如今每月定期到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筛防中心随诊。谈起这里的服务,他竖起了大拇指。

  去年,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筹建基层慢病筛防中心,并于近日通过省级验收。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的候诊区、患教区、并发症筛查室、慢病门诊等功能区域布局清晰。“通过整合服务流程,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居民单次慢病管理服务平均时长从半天压缩至1小时内。”慢病筛防中心负责人顾孝华介绍,全程不出一个区域、不走回头路,实现服务“一站搞定”。

  分级诊疗上下联动让服务更精准

  “要不是村卫生室有心电图机,我现在还不知道自己有心脏病。”从泰州人民医院出院时,高港区白马镇居民郑阿姨庆幸地说。这场被及时化解的健康危机,正是“协同创新先行试验区(江苏泰州方案)”项目建设成果的缩影。

  在泰州,一张覆盖市、县、乡、村的智慧慢病防治网已悄然织就。

  为确保基层服务“有质量、能落地”,项目团队开展基层慢病管理培训,并对卫生室平台设备进行点对点操作培训。同时,团队构建的区域心电审核平台,日均集中审阅心电图50份以上,异常案例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专家确诊。

  “我们已与上级医院建立紧密协同联动。”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钟信斌介绍,该中心与雨花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等多家上级医院建立绿色双向转诊通道,在专家号源、住院床位和预约检查等方面预留充足资源,优先保障慢病患者转诊需要。同时,还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加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升中心慢病筛防水平。

  在孙赟看来,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慢病管理,绝不是简单的竞争或重复,而是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关系。大型三甲医院的目的不在于管理所有慢病患者,而要聚焦病情控制不佳、出现严重并发症、多病共存且治疗矛盾的复杂型、难治型慢病患者。

  “我们最希望成为区域‘技术高地’和‘能力中心’。”孙赟说,省中医院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可复制的“互联网+中医药”慢病管理新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标准路径、技术平台、管理工具和协作机制,最终通过医联体赋能给基层,提升整个区域的慢病防治水平,从而实现与基层的协同共赢,而非替代。

  数字化技术加持让管理更高效

  在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慢病筛防信息管理系统与区级平台实现数据互通,中心利用该系统对高危人群实施动态管理和风险分层,对患者健康数据进行全周期追踪与动态分析,将筛查、随访、干预信息实时回传至区级慢病管理平台,确保“每名患者可追踪、每条数据可验证”。医生还能实时调取患者历史就诊记录,系统自动捕获血压血糖异常、随访超期等风险信号,并即时生成个性化随访计划和检验检查安排。此外,系统还支持一键生成多维报表,为医生提供全面的患者健康管理信息。

  依托“协同创新先行试验区(江苏泰州方案)”项目,泰州在省内率先开展基层65岁以上老年人全流程无纸化体检工作,所有体检数据实时上传管理平台。同时,借助数字化平台、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等手段,居民居家即可自我监测,数据可实时上传与智能分析。

  考虑到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省中医院的管理系统搭载视觉大模型,患者只需发布自己的慢病数据照片,系统即可自动识别数据录入,一旦发现数据异常,会在系统中形成预警信息。孙赟解释说,慢病管理师与患者的每一次互动,都在产生结构化、贴有医学标签的真实世界数据。这些数据,正是医院即将上线的医疗垂直领域大模型最宝贵的“燃料”。该院正与多家科技公司合作,打造垂直模型,后续这个模型将嵌入互联网医院中。患者一旦提问,大模型可充分调用患者院内就诊、用药信息,进行综合研判和精准解读,将医护人员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这并不是慢病管理的终点。”孙赟说,依托互联网医院中复诊、药品配送等诸多功能,AI上线后,将打通互联网医院平台内所有服务。当AI识别到患者需要复诊时,可智能推荐并一键预约医生;需要药品时,可联动处方流转系统建议续方并配送,实现“监测—预警—咨询—诊疗—配送”自动化闭环。

  各地探索出的慢病管理模式,正持续赋能区域医疗,让健康守护更有温度、更见实效。(王甜 蒋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