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药科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各环节,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坚定正确方向的领航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凝聚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治理效能的执行力。回望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奋进征程,我们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组织建设强基固本,锻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以思政教育培根铸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五年多来,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昂扬向上的奋进态势。

  在这幅新时代的奋进画卷中,总会有这样熠熠生辉的场景:校领导在“头雁课堂”率先垂范着初心故事;实验室鲜红的党旗下映照着科学家们科研报国的赤子之心;“一站式”学生社区里温馨关爱的场景生动浸润着教育的温度;师生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充分诠释使命担当……从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扎实推进到党建质量的全面提升,从“课程思政”的学科特色创新到“思政课程”的内涵深化,从“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全面覆盖到全国教学创新大赛的捷报频传,无不印证着高质量党建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强大动能。

  发挥“头雁效应” 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

  2024年12月4日,冬日暖阳透过玻璃窗洒进阶梯教室,校党委书记戴建君站在讲台前,手指轻点屏幕,引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外交吗?”这堂面向药学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就这样从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开始。

校党委书记戴建君面向2024级大一药学新生开讲《形势与政策》课

  戴建君书记以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切入点,逐层剖析了当前国际形势,讲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果、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新时代中国外交遵循的原则,重点突出了我国为人类未来发展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略”,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整堂《形势与政策》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讲清“形势”、讲明“政策”,内容丰富、角度新颖。除了专注聆听的同学,现场还吸引了不少前来“取经”的年轻教师。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现场

  在中国药科大学,这样生动的场景并非偶然。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构建了“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引领、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全体师生广泛参与”的理论学习体系。其中,学校创新实施《校领导讲授思政课(头雁课堂)实施方案》,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形成校领导班子带头授课、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回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历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学校党委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作为铸魂之本。五年多来,学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创新实施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理论学习体系;同时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抓手,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将党的领导优势切实转化为办学治校效能。在此基础上,针对领导干部、教师、学生等不同群体特点,通过集中学习、主题宣讲、座谈交流、党团日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方式深化理论学习,形成了制度保障、机制完善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在每周三的“固定学习活动日”,全校师生都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思想充电时刻”。在学校的会议室里,教授们围绕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展开热烈讨论;在实验楼的党员活动室,研究生党员们结合新药研发实践分享学习心得;在学生公寓的“一站式”社区,辅导员们带领同学们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着新时代的奋斗故事。

  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既强化了“第一议题”的政治引领作用,又通过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理论学习实效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如今,理论学习已经实现从党员领导的“关键少数”示范,到覆盖全校师生的“绝大多数”联动,理想信念的种子正在这片药学沃土上生根发芽。

  善用“大思政课” 课堂“沉浸式” 育人“生活化”

  五年多来,学校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全面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坚持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将医药专业特色融入思政教育实践,构建了“同频共振、药味浓郁”的大思政课程体系,让课堂焕发思想魅力。如今,全校师生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场思政教育的深远意义。

  王亚萍——这位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获得者,深谙将专业案例融入思政教学的“独门秘籍”。“虽然我不是专业课老师,但毕竟在药科大学十多年了,对于专业设置、未来就业行情、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等方面也有了解,我也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王亚萍坦言。

  在中国药大,像王亚萍这样的教师并非个例。五年多来,学校实施的“思政名师培育计划”让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亲和力不仅是对思政课教学理念的精炼概括,更是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不可或缺的要素。”2024年8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文璟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高校新文科中级及以下组二等奖。为了增加思政教学内容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张文璟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以系统思维打磨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思政课的“师生共建”,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打造学生主动探索、深度参与、深刻领悟的阵地。

  教学改革在这里从未停步。走班制、沉浸式、翻转课堂……各种创新模式在中小班教学中大显身手。五年多来,学校坚持课程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将新时代伟大变革实践案例及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融入其中,优化设计思政课课程方案,抓好集体备课机制,,统筹推进法治思想、文化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等有序进入专业课程教学,大力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通识课程建设,一体化打造“大思政课”。

《代号1921》红色话剧演出现场

  如何让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的“沉浸式”思政教学让枯燥的理论走出“教室”,深入人心。

  2024年9月,当《代号1921》红色话剧在校内上演时,观众席上的00后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烈进行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五年多来,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红色资源,围绕思想共融、发展共谋、机制共建、活动共办、课程共研、人才共育、平台共享、合作共进等八个方面,通过话剧等一系列“沉浸式”学习活动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更加贴近青年学生。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教育正以全新样态融入日常。这座1500平方米的育人空间里,传统班级管理的边界被打破,取而代之的以“大思政”视域构建浸润式“成长共同体”:驻楼辅导员开展“五亮计划”(亮思想、亮身份、亮责任、亮风采、亮行动);线上线下定期举办“党员微宣讲”活动;校领导每月参与“师生下午茶”,切实解决学生急难愁盼问题。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熊四皓一行来我校考察调研

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一行来我校调研

校党委书记戴建君参加学生党员社区劳动实践

  这里不仅是生活空间,更是育人阵地。教授们的“导师会客厅”延伸着第一课堂的广度,24小时驻楼的辅导员守护着成长“最后一公里”,杰出校友带来的行业分享让学生触摸时代脉搏。当劳动实践遇上非遗体验,当青春夜校碰撞志愿服务,思政教育就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

信仰公开课“奥运冠军进社区”活动

信仰公开课“世界冠军进社区”活动

  在中国药大,思政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的讲授,而是通过课程思政的深度浸润、“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温暖陪伴、社会实践的生动历练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在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推动党建思政与业务深度融合 找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能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怎样的新活力?广大师生对思政教育方式的变化感受尤为真切。以前讲党课总离不开抽象的理想信念,现在却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2021年春天,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孙敬方老师带着一份特殊的教案走进实验室。电脑屏幕上,中国科学院黄国平博士那篇感动全网的论文致谢正在闪烁:“漏雨的校舍映着煤油灯,泛黄的成绩单记录着走出大山的渴望……”投影仪的光束里,有学生悄悄拭去眼角泪水:“科研人的执着,与共产党人的信仰何其相似。”

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微思政’进实验(课题组)活动”现场

  这样的活动源自2020年学院推出的“‘微思政’进实验(课题组)活动”。该活动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课题组的组会制度。导师们化身“思政讲师”,将理想信念、学术科研、日常生活、职业规划等内容穿插在实验间隙、数据讨论中,用科学家精神叩击广大青年心灵。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拓展党建育人的场域。五年多来,学校持续推进“党建进学生社区”“党建进实验室”,不断优化党支部设置形式,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或学生社团、公寓组团等设置党支部,成立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站。

2021级药学院新党员庄严宣誓

  当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院党委的“微思政”如细雨浸润实验室时,药学院党委正以另一种方式书写着信仰的答卷。2021年12月31日,江宁校区智慧教室里,一场特别的“年终仪式”正在举行。药学院4位新党员面对党旗庄严宣誓,他们的身影折射出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生动图景——海归教授褚钱在发言时有些激动:“在建党百年之际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光荣而幸运的。党员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责任,我想加入这支队伍。”

药学院药物化学系教工党支部

  褚钱所在的药学院药物化学系教工党支部早在2018年就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通过验收,2019年又获评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在这个拥有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荣誉的团队里,党支部始终是攻坚克难的“主心骨”。

  在药学院药物化学系教工党支部40余名党员中,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4人(含国家杰青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江苏省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1人,拥有省部级人才项目的20余人。这批“党旗下的科学家”长年奋战在科研一线。

  实验室清晨6点的阳光见证过伏案修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党员科学家们,深夜11点的兴药楼还能听到他们为科研项目如何加快推进而围坐在一起探讨的声音……在杭州创新药物研究院、重庆创新药物研究院、天士力创新研究中心等地,总是能看见支部党员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忙碌的身影……2024年,该党支部与学校中药学院临床代谢组学党支部共同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

  五年多来,学校党委持续推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在实践中持续创新,不断深化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一融双高”的发展格局。学校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抓好党支部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在本科生和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等制度文件,特别注重在高层次领军人才、优秀青年教师、留学归国人员等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持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的党建工作体系,创新实施党组织设置动态优化机制,选优配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有力推动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正如校党委书记戴建君在第十届党委第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强调的那样,学校党建工作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来开展。通过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党建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红色引擎。特别是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核心技术攻关、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党建工作发挥着政治引领、资源整合和支撑保障的重要作用。这种系统协同的工作思路,正在为加快建成药学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今天的中国药大,行进在‘关键时期’,但到半途须努力,要登绝顶莫辞劳。”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到,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征程上,需要以更大魄力构筑新时代党建工作新格局,以思想铸魂、定向领航,构筑人才高地、研发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转化高地,中国药大任重而道远……

江宁校区兴药楼俯瞰图

  夜幕降临,实验楼的灯光依然明亮。在这里,真理的味道特别甜;在这里,创新的动能特别强;在这里,奋斗的青春特别美……在这里,理论学习激发的奋进力量正转化为科技报国的实际行动。迎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号角,向着“药学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全体中国药大人正以赶考姿态书写新的红色答卷:让党旗始终飘扬在立德树人第一线、科技创新最前沿、健康中国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