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见效的金秋时节,淮安市淮阴区中运粮优势稻米种植基地一片丰收盛景。连片稻田里,沉甸甸的金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收割机轰鸣作业,金灿灿的稻谷源源不断地被收割、转运,即将加工成“凌桥大米”端上百姓餐桌。这份丰产丰收的底气,源自淮阴区布局的农业智能监测网络,小小的监测站化身“田间智囊”,让传统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过去病虫害调查靠肉眼观察、经验判断,不仅人力成本高,数据还不准,指导防控容易出现误差。”淮阴区农技中心植保科科长朱春梅的话,道出了传统农业生产的痛点。在耕地资源紧缺、农业生产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单纯依靠经验的种植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需求。

  为破解这一困境,淮阴区立足农业生产实际,结合区域土地面积与农作物种植分布,科学规划建设5个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站,叠加市级部署的监测站点,构建起“均衡覆盖、无死角”的智能监测网络。这些监测站覆盖马头镇、刘老庄、徐溜等重点农业区域,单个站点可辐射10万亩农田,实现全区农业生产精准防控指导全覆盖,为粮食生产装上“智慧大脑”。

  “土壤湿度28%、温度18℃,未来三天无明显病虫害风险,适宜灌溉追肥。”在中运粮水稻基地,智能监测站实时捕捉的关键数据,通过系统同步到农技人员和农户手中。这些看似小巧的监测设备,能精准采集土壤墒情、环境温湿度、病虫害动态等核心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撑。

  “有了数据支撑,施肥、喷药、灌溉都能精准把控时机。”朱春梅介绍,智能监测彻底改变了过去“凭经验、看天气”的盲目种植模式。在墒情监测指导下,农户精准播种、灌溉,避免水资源浪费;在病虫害防控上,监测站提前捕捉发生趋势,缩短响应时间,减少农药使用量,实现“精准防控、节本增效”。如今,淮阴区水稻种植不仅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还推动农业生产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让绿色发展理念在田间落地生根。

  在凌优米业加工车间,刚收割的稻谷经过清理、碾磨、包装等工序,变身一袋袋质优味美的 “凌桥大米”,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无缝衔接。这背后,智能监测站的持续赋能功不可没。随着监测数据逐年积累,淮阴区农业生产的预见性与科学性不断提升,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年来,淮阴区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以科技创新破解农业生产难题,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据区农业部门介绍,下一步淮阴区将继续深化智能监测技术应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让更多智能设备扎根田间地头,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李堃 杜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