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携手地方政府,积极打造党建联盟,推动形成“党政联动、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湿地保护共治新格局,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的双提升。
党建引领,共建共管聚合力
践行“两山”理念,离不开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洪泽湖保护区党支部积极打造“红桨拨清波”党建品牌,通过党建联盟引领,凝聚各方力量来保护湿地。面对生态保护难题,保护区携手地方政府,以“两山”理念为指导,积极创新创建“2+6+N”共建共管机制,加强与林业、自然资源、公安、水利、渔政、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合作,打造处-站-点三级管理模式,将日常巡查、问题督办等执法管护内容纳入智慧湿地管理平台,实现生态保护共治的新格局。
退渔还湿,生态修复见成效
在党建引领下,保护区与泗洪县、临淮镇等地方政府紧密协作,扎实推进退渔还湿、退圩还湖、十年禁捕等工程,并探索出顺应自然的修复之路:保留营养土促进植被自然恢复,修建缓坡营造鸟类栖息家园,打通水系增强水体活力。如今的保护区水质由原来的四类提升至了三类,野生动物种数达到 1361种,其中鸟类增长到240种,总数超过80万只。2024年新观测到黄胸鹀、白尾海雕等9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同时,东方白鹳种群超过200只,花脸鸭种群达到3万余只。该案例成功入选COP14国际湿地大会,并在长江经济带保护区评估中名列前三,成为江苏生态修复的典范。
绿色发展,生态红利惠民生
“两山”理念的核心,是让生态红利真正惠及民生。保护区携手地方政府,将“生态保护为目标、修复为手段、转产就业为核心”贯穿工作始终。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近8亿元,清退网围养殖13.7万亩、清理2043艘渔船和住家船,推动3600多户渔民上岸居住,其中胜利村266户渔民整村生态搬迁上岸。工作期间重点做好上岸渔民的安置保障工作,包括无房户安置、社会保障和转产就业等,并开展技能培训50多期,对接企业定向招工,帮助3900多名渔民转产就业,有效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从入户动员到落实补偿,再到为渔民谋新路,将党建力量延伸到湿地保护一线,以“绣花功夫”实施退渔还湿、退圩还湖,助力渔民平稳过渡,将碎片化湿地重新缝合为完整绿毯。
依托洪泽湖湿地5A级景区建设,保护区积极配合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绿色产业,带动渔民转型为导游、民宿经营者,实现从“捕鱼人”到“护湿人”的身份转变。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研学,湿地生态价值得到广泛传播与认可。
从“人进湖退”到“湖进人退”,从生态修复到共治共享,洪泽湖湿地的绿色蝶变,是一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演绎。如今,“红桨”与“绿波”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今年10月,洪泽湖湿地成功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面向未来,洪泽湖保护区将继续以“两山”理念为指引,让洪泽湖这颗生态明珠的光辉,成为永不褪色的发展底色。(洪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