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多月前,影石创新(以下简称“影石”)登陆A股,开盘大涨285%,成为资本市场瞩目的“智能影像第一股”。在全景相机领域,企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经连续8年位居第一。

  4个月后的11月4日,这家总部已在深圳扎根多年的企业,却作出一个战略性“回归”,将智能影像算法创新中心和人才培育基地,落子南京栖霞区——十年前它诞生的地方。

  这是影石首次将极其重要的算法创新中心落地深圳之外。当年为“7天打样”的供应链效率奔赴深圳,如今为顶尖智力资源落地南京,这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升维,更是一种新的城市竞争逻辑的刷新:从争夺税收与工厂,转向赢得未来的“大脑”与算法。

  而栖霞,也致力于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既有顶尖学府的“智力活水”,也有政企校携手的“创新生态”,更有敢于投入的“耐心资本”。在这场关于未来的竞赛中,栖霞正构筑不可替代的创新高地。

  “故乡”

  这个项目落地之前,栖霞就将其命名为“回家计划”。

  影石的起点,在南大仙林校区。第一台相机诞生于教室,90后创始人刘靖康曾因破译360创始人周鸿祎手机号码而“一战成名”。早期团队成员多来自南大软件学院,2015年创业之初,他们还收到栖霞区颁发的“创业之星”红包。

  速度是硬件创业公司的生命线。当年影石不得不迁往深圳,因为在长三角产品打样周期需1—3个月,在深圳仅需7天。深圳拥有“千军万马的制造业企业”,这对于软硬协同的影石至关重要。借助这里的产业生态,影石在此后十年,一路成长为全球化企业。

  而如今,全球智能影像市场正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行业的竞争维度从过去的“像素竞赛”,转向为“算法博弈”。影石的核心优势之一在于动态抓取和AI构图等先进算法,而这些前沿领域的突破,正越来越依赖于与顶尖高校实验室的源头互动。

  影石回归既是情怀,也是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契合——寻求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我们在沟通中了解到,企业核心需求是顶尖智力资源和软实力提升,以维持其在算法上的领先优势。”南京栖霞高新产业集团董事长王永鎏说。

  “作为技术驱动型企业,我们对研发非常重视,今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总额已超过10亿元,截至今年8月,影石创新共有1836名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数的56.75%。近2000人的研发团队,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影石创新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陈金尧说。

  南大在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视觉、光学工程等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及南京作为科教名城丰沛的智力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引力场”。影石智能影像算法创新中心落地,有利于实现顶尖实验室“零距离”互动,在前沿领域实现源头创新。

  平台的实效将逐渐凸显。11月4日落地的智能影像算法创新中心,一方面依托校企联合实验室,整合南大相关学院的先进科研成果,为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另一方面,依托人才培育基地,开展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培养等合作,定向培养一批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目前,已有多名南大学子进入创新中心实习。

  影石的第一个十年,在完备的产业链中生根壮大。接下来,它将以栖霞为新的成长坐标,继续书写下一个十年。

  诚意

  “影石所需,南大所能——我们就是全力做好桥梁,让这份校企缘分在栖霞落地生根。”王永鎏的话,道出了区域在这场合作中的核心角色。为促成这场“双向奔赴”,栖霞区展现出满满的诚意与高效的行动力。

  诚意的第一步,是听见。当得知影石对顶尖人才的渴望后,栖霞区服务专班两度南下深圳,坐在影石总部里,倾听他们的需求。围绕“算法创新中心如何建”“成果如何转化”等议题,一点点勾勒出合作的蓝图。

  听见之后,是毫不迟疑的行动。栖霞选定南大科学园的最佳位置,从洽谈到超过500平方米空间装修完成,仅用时20天。考虑到南大学生往返鼓楼与仙林校区的不便,栖霞不仅安排了定时班车、为员工匹配人才公寓,还在园区与南大之间,开辟了一条专属通道,南大学子刷卡便能从校园直达产业舞台——物理上的“拆墙”,象征着未来创新要素的无障碍流动。

  而栖霞的诚意远不止于硬件投入,更深层次的是机制的创新与角色的蜕变。栖霞创新推出校地合作“3+3”计划,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每周3天驻南大、3天在产业园,化身对接需求的“高速路由器”,成为学生们的朋友、企业的自己人,实现政、校、企三方需求的“秒级”响应与精准匹配。

  更进一步,栖霞区承诺开放区域应用场景,支持影石在工业制造、智能会议、城市治理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这意味着,影石将依托南京高校科研优势与产业环境,重点推进智能影像技术的开发与验证。这种深入垂直领域的合作,将为影石开拓更广阔的企业级与政府级市场,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这份诚意背后,是政府已从一个提供优惠政策的“管理者”,转变为一个深度参与企业创新、共担风险的“服务合伙人”。

  土壤

  此次三方合作,远非一次简单的项目落地,而是一次基于情感、信任基础上,战略共识的深度回归。

  对影石而言,南大是梦想起航的地方,如今也是其攀登下一座高峰的支点。对于南大而言,这次合作远不止于输送人才。它为这座顶尖学府打开了真实的产业场景: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电子等学院的优势学科得以将最前沿的研究与全球市场龙头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这仅仅是第一步。来自产业一线的前沿需求,将反过来成为推动学术创新、催生新研究方向的最强动力。“未来我们还将定期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技术沙龙等活动,搭建学术与产业沟通桥梁,共享行业信息和创新理念。”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栖霞区科技镇长团团长朱翰墨说。

  今年,影石向南大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公开捐赠,设立“南京大学影石创新公益基金”,反哺母校教育事业。从“人才输送”到“价值反哺”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校企深度绑定、共同进化。

  而对栖霞高新区来说,此次合作是其全面“拥抱南大”战略的第一个试验点,其志向远不止于一家企业。栖霞辖区内坐拥仙林大学城这一科教资源富矿,其核心任务是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首先我们需要获得创新的土壤。如果我们只关注产值和税收,就不会迎来良好的创新生态。”王永鎏说,“我们要树起一面旗帜,今天有影石的加入,未来就会有各种创新型企业蜂拥而至。”

  作为全球龙头,影石的一举一动都具有行业风向标的意义——在最富人才与科研底蕴的土壤中,培育下一个十年的核心竞争力。

  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税收与产值,而是着眼于培育能长出参天大树的“创新雨林”。这份耐心资本和长期主义,才是创新生态的真正土壤,也是赢得未来竞争的核心密码。

  影石的“回家”之路,映射出一家成熟企业从追逐效率到夯实核心的战略升维;而栖霞与南大的“接回”之举,则彰显了一座城市及顶级学府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共建”的格局之变。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孔雀东南飞”的老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如何“筑巢引凤归”的新叙事。(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