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雾尚未完全散去的江苏宿迁港区人影攒动,“江远秦淮”轮巨大的绿色船身在晨光中格外醒目,工作人员操作智能送缆设备,15米长的伸缩臂精准伸出,将4根直流电缆平稳对接船舶接电箱。短短数小时后,这艘“零排放”电动集装箱船舶便带着满格电量,驶向两百公里外的下一个港口。这一幕,正是国内首条内河集装箱运输绿色航线的日常运营场景。
近日,由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联合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瑞集团)打造的“南京—徐州”集装箱运输绿色航线正式投运,沿线5座智能充电站一字排开,覆盖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南京五大节点城市,构建起国内首条内河干线电动船舶充电网络,标志着中国内河航运迎来全链条零碳协同的新时代,为“水运江苏”绿色航运走廊建设刻下了里程碑式的印记。
京杭运河上的“绿色航运走廊”
京杭运河是我国内河航运的“黄金水道”,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年货物吞吐量超8亿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物流运输通道。长期以来,内河船舶以燃油为主,运行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对大气环境、内河生态造成破坏。
“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内河航运绿色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江苏远洋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纯电动船舶凭借零排放、低噪音、低成本的优势,逐渐成为内河运输的新选择。但船舶充电设施短缺、充电功率不足、适配性差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电动船舶的规模化推广。
为破解这一痛点,江苏远洋联合拥有岸基供电和直流大功率充电核心技术优势的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组建专项攻坚团队,聚焦传统船舶污染治理、绿色能源替代等关键课题,开启了从技术单点突破到绿色航运系统构建的实践征程。经过反复研究与论证,研制了国内首台2MW级交直流充电系统,在京杭运河江苏沿线(南京—徐州)布局了5座大功率充电站,形成绿色航运电能补给网络。

打造“聪明又安全”的充电系统
船舶电动化,补给是关键。走进宿迁港电动船舶充电站点,一座长10米、宽3.2米的预制舱格外引人注目。这座看似普通的“集装箱”,正是整个充电系统的“心脏”,它集成了高压成套设备、变压器、低压配电设备、变流装置等核心部件,实现了能量流和信号流的高效协同,是国内首套电动船舶全隔离型大功率交直流充电系统。

据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这套系统是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用电技术分公司在总结前期电动船舶充电设施研发经验的基础上,以“多能流集成+全链路智能协同”为核心,设计研发的集成中压交流输入、直流输出及低压交流输出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供能系统,这一架构有效突破了传统分散式电气设备在协同工作上的局限,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运行可靠性。
系统核心创新体现在集成设计与关键技术的双重突破。在集成设计方面,通过整合中压交流输入、配变电、交直流输出等关键设备,精准规划能量流最优传输路径;融合局域网与广域网通信网络,构建起涵盖信号采集、设备控制、能量管理的多功能信号流闭环系统,实现设备实时监测、智能调控与能量高效管理。在关键技术方面,变流装置采用全隔离型拓扑结构,通过高频隔离实现交直流完全电气隔离,确保充电过程安全。同时,设备应用零功耗待机技术,非充电时段主回路休眠,仅通信和控制回路运行,极大减少电量损耗。柔性充电技术的应用,让设备能根据船舶电池状态,精准调节电流、电压,避免电池损伤,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京杭运河沿线气候复杂,码头环境潮湿,对设备防护要求极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高防腐、防潮、防凝露的预制舱设计,舱体配备火灾探测报警系统、温湿度控制器、水浸传感器、视频监控等全方位安防设备,可抵御暴雨、台风、高温、严寒等极端天气。
预制舱内部布局科学,分为高压室、变压器室、低压室和充电装置室,设备分区摆放,既便于维护,又提升了安全性。其中,变压器室内的2600kVA干式变压器,为充电设备提供稳定电源;高压室内的进线柜和出线柜,采用全封闭设计,有效防止灰尘、湿气侵入。
“预制舱的设计不仅提升了设备防护等级,还实现了‘工厂预制、现场安装’的模式,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项目施工负责人介绍,一座充电站的核心设备安装仅需3天时间,可以节省70%的现场建设时间。
内河码头作业环境复杂,船舶因风浪、装卸货物导致的高度变化,以及沉重的充电电缆拖拽,一直是困扰电动船舶充电的难题。智能送缆设备的应用,彻底解决了这一痛点。
智能送缆设备由电缆管理系统和电动行进系统组成,可同时输送4根直流电缆和1根交流电缆,额定容量2.08MW,续航3km,能自主将电缆运送到船舶附近,既降低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又提升了工作效率。
更令人称道的是其精准控制能力,电缆提升机构水平可升出10米,伸缩臂最大伸长15米,提升高度不小于10米,能轻松对接不同吨位的船舶。变频+磁滞的传动方式,可实现线性张力控制,根据电缆放出长度和卷盘直径变化实时调节张力,避免电缆拉伸或弯曲受损。充电过程中,船舶因风浪或装卸导致高度变化时,随动机构能自动调节送缆高度,确保电缆连接稳定。这套设备不仅省时省力,还大幅降低了电缆损坏的风险,让充电作业更安全、高效。
实地探访,码头焕新“绿色动能”
在宿迁港,我们实地见证了纯电动船舶的充电全过程。上午9时,“江远秦淮”轮电动集装箱船舶靠岸后,工作人员通过中控系统发出充电请求,智能送缆设备立即启动,沿着预设轨道驶向船舶,伸缩臂缓缓伸出,精准靠近船舶接电箱,电缆平稳落下,工作人员轻松地完成接口连接。
中控室内,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充电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以及船舶电池的剩余电量、预计充满时间。这套充电系统最大功率可达2MW,一艘120标箱的纯电动集装箱船舶,电池容量约4000kWh,使用这套设备充电,2小时即可充满,较一般充电设备可节省一半时间,这意味着船舶的运营效率大幅提升。
江苏远洋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集团已投入5艘纯电动集装箱船舶运营,5艘电动船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000吨。江苏远洋还将与宿迁港以此次绿色航道建设为契机,共同探索零碳港口建设新路径。
绿色航线的经济生态双重价值
“南京—徐州”航线如同一条绿色动脉,串联起江苏南北的经济节点。航线北起徐州国际集装箱码头,南至南京港龙潭港区,途经扬州、淮安、宿迁等重要港口,形成覆盖苏北、苏中、苏南的内河运输网络,实现“水水直连、通港达园”的绿色航运走廊。
“除了减排,降噪效果也很明显。”长期在运河边生活的宿迁居民刘大爷感受真切,“以前柴油船经过时窗户都震,现在电动船开过去几乎听不到声音。”船舶的零污染特性,更让千年运河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为沿线生态廊道建设提供了交通支撑。
对企业而言,成本降低是最直接的获得感。据测算,纯电动船舶每公里电费成本仅为柴油成本的40%左右,水运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50%以上。这种效益还在向产业链延伸。绿色船舶的规模化建造,带动了江苏船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电池研发到船舶设计,从充电设备制造到智能系统开发,一条完整的绿色船舶产业链正在形成。
江苏智慧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
202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更量化目标明确转型路径,到2026年,实现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舶投放17艘、内河集装箱运量突破200万标箱,三级及以上干线航道里程将达到2800公里,通达全省87%以上的县(市、区)。
江苏远洋与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的合作也将向更深层次推进,构建绿色船舶全链条协同创新机制,在船舶智能充电、充电网络一体化等领域持续突破。并通过知识产权体系构建,推动相关绿色资产发展。
京杭运河,这条流淌了千年的“黄金水道”,正迎来绿色转型的新机遇。随着电动船舶技术的不断进步,内河充电网络的构建和完善正在加速推进,京杭运河上的“绿色航行”将成为常态,这些部署于各个码头上的充电设施,将形成水上交通充电网络,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江苏远洋内河集装箱运输绿色航线,也将以行业标杆的姿态,引领我国内河航运绿色转型的浪潮,驶向更加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