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培是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设备处电气主管工程师。多年来,他扎根制造业一线,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设备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用专业与坚守为企业的高效与安全生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技术防线”。
每天早晨上班后,焦培第一件事就是骑着电动自行车前往各车间泵房巡查。“安全是红线,是绝对不能逾越的底线!”谈及安全管理,他语气坚定。在他看来,安全不是事后补救,而是事前的万全准备——在设备规划与建设阶段,就必须具备“预见性设计”的思维。“比如跳电后如何保障系统与人员安全?空压器跳电会引发哪些设备误动作?这些问题都必须在前期规划中全面考虑。”正是这种将隐患消除于萌芽的严谨态度,支撑他在从业十七年来始终保持“零安全事故”的纪录。他的“严”,是对企业负责,更是对每一位同事的生命安全负责。

在钢帘线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润滑液和成分复杂的铜锌液,每年总量约2万吨。若外包处理,每吨费用高达1000元,全年支出近2000万元。面对这一高额成本,焦培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我们对比了多个方案,最终选定MVR蒸发工艺。”焦培介绍,该系统能将废液浓缩20倍,大幅减少危废排放。然而,方案落地并不顺利:“一方面受限于已建成的厂房空间,另一方面投资远超原计划,达到七八百万元。”面对空间与成本的双重压力,焦培和团队并未退缩。他们反复论证、优化设计,最终使这套先进的环保设备成功投运。这不仅体现出他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把握,更彰显了一名工程师勇于迎接挑战、以创新思维破解实际难题的责任与担当。
在焦培看来,一名优秀的电气工程师绝不能只懂电。“我们不仅要懂机械,还要懂工艺、懂生产。只有全方位掌握,智能化控制才能更加完善,从而从根本上降低故障率。”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工作之余,买书、查资料已成为他的习惯,“白天看现场,晚上看图纸”是他的常态。他甚至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徒弟深入钻研厂区高达8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从光伏板、逆变器到汇流箱,每个环节都刨根问底。“我常对徒弟说,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个角度?为什么这样设计?”这种永不止步的求知欲与跨界学习能力,使他从一名单纯的“设备维修者”成长为洞悉全流程的“系统优化师”。
作为工程科科长,焦培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根据团队成员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安排差异化的工作任务,悉心培养新一代技术骨干。设备处职员刘博贵是焦培的徒弟之一,他对一次深夜修改方案的经历记忆犹新。“师父对我的工作要求极高,必须精益求精、今日事今日毕。比如设备到货验收,必须对照技术协议逐条核对,发现问题立即反馈。”这种对工作质量近乎严苛的追求,正悄然影响着身边的年轻一代。
对于青年人才的成长,焦培的寄语朴实而深刻:“胆大心细,不怕犯错。做事前考虑周全,执行时细致认真,就不会有问题。”他鼓励年轻人不能只埋头处理眼前故障,更要“走出去”,多看、多学、多考察,积极拥抱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曹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