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重要文学奖项——第十一届冰心散文奖在贵州仁怀揭晓,宜兴籍作家黑陶凭散文《中国房间》获奖。这不仅是对他文学创作的肯定,更让宜兴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文字再度备受瞩目。这位从丁蜀镇窑火边走出的作家,笔下始终带着家乡的泥土香,用文字架起了宜兴走向世界的桥梁。
黑陶,一级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无锡市作家协会主席。其出版过散文集《夜晚灼烫》《泥与焰:南方笔记》《烧制汉语》《漆蓝书简:被遮蔽的江南》,诗集《寂火》《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等。他的文学成就,与宜兴的发展息息相关。1968年,黑陶出生于丁蜀镇,他家门口百米内就是日夜燃烧的龙窑。“我来到世上呼吸的第一口空气,就有火焰的味道。”黑陶说,他的父亲是烧窑工,工作时要经历炽热窑火的“烤”验,他的母亲农闲时在碾砣厂铲石磨粉,最多一天干18小时磨8吨石粉,挣16块钱。这些浸着汗水味的童年经历,为他日后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黑陶的父母虽然都是普通劳动者,没上过学,但是他们重视孩子的教育。即使家里拮据,也一直订报纸。黑陶印象最深的是《解放日报》,他小时候中午放学回家,总是一边吃饭一边翻报纸,《解放日报》的《朝花》副刊给了他早期的文学启蒙。1983年,他考取无锡师范学校,虽离开了家乡,但他脑海里一直回荡着窑火、河流与老街的记忆。
因热爱文学、热爱丁蜀,黑陶将对家乡的眷恋融入作品创作。他的书名皆藏宜兴印记:第一本书《夜晚灼烫》,是因家乡窑火日夜燃烧连冬夜都觉得“烫”;《泥与焰:南方笔记》直指制陶核心“泥土”与“火焰”;《烧制汉语》灵感源自父亲——“他烧陶,我‘烧制’汉语,想把汉语用自己的‘火焰’烧一遍,烙上个人痕迹”。此次获奖的《中国房间》,是黑陶同名书稿节选。他将中国比作由无数房间组成的建筑,其中宜兴是最核心的一间。“我的写作根基全在丁蜀镇。”黑陶说,“每写一段,都是回望家乡。”今年,《雨花》杂志开辟专栏《晚安江南》,黑陶每月会写一篇万字散文,他的灵感大多仍来源于家乡。他说,宜兴这些年的变化翻天覆地,丁蜀镇古南街、陶二厂业态愈加丰富,黄龙山矿址公园让人耳目一新,东氿边建设的博物馆、美术馆等也赋予宜兴独特的文化气息。
自上世纪90年代写作至今,黑陶已出版十多部作品,斩获三毛散文奖、紫金山文学奖等,他总说:“宜兴窑火炼就了我的文字。”他曾在一首名为《汉字》的诗中写道:“故乡馈赠给我的汉字/每一颗都通红发烫/都在黑夜的火中反复炼过/所以我的每一行诗句/都有让肉体喊痛的烈焰温度。”童年决定作家方向,他希望用文字,让更多人记住宜兴的窑火与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