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管理局始终以党建为核心引擎,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贯穿环境治理全过程,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建强先锋队伍、深化品牌赋能、创新治理模式、护航经济发展,为打造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化工园区注入强劲红色动能,让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更鲜明、发展成色更厚重。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坚持把党建统领作为生态保护的根本遵循,将理论武装与实践推进深度融合。创新“党建+业务”融合模式,通过条线支部纵向共建、跨部门党建联建,联合区生态环境局、市环科院等单位党组织开展“党建助企、助重特大项目攻坚、助优化营商环境”三助主题党日活动。以“企业点单、线上接单、线下帮扶”的服务模式,由党员骨干牵头组建政策解读、技术指导专班,精准破解企业在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治理技术等方面的 “卡脖子” 问题。

  建强先锋队伍,锻造治污铁军

  以“全员在一线、全员皆标兵”为目标,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党员先锋队伍。推行党员“轮岗练兵” 机制,让党员干部在大气治污、水环境巡查、应急处置等关键岗位交叉锻炼,突破岗位局限,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大力弘扬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 的铁军精神,在生态治理重点任务中设立 “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让党员主动亮身份、扛重担。创新安全、环保、消防“综合查一次”协同监管模式,由党员带头组建联合检查组,践行“无事不扰、有事必到”的服务承诺,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成为生态保护的“先锋队”。

  深化品牌赋能,实现深度融合

  放大“清・新 365”工作品牌效应,以品牌建设引领生态治理提质增效。由党组织牵头组建精准治气党员先锋队,针对涉 VOCs 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党员技术骨干带队从“源头削减-过程管控-末端治理-日常监管”全链条跟进指导。联合省级专家团队开展深度治理攻坚,党员干部全程驻点服务汇允仓储油气回收改造等标杆项目,推动重点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企业降本增效,以典型示范带动园区企业主动加大环保改造投入。2025年,VOCs 站点日均浓度及日峰浓度在连续三年双下降基础上再创新低,党组织牵头协助企业争取省市大气治理补助资金635万元,让党建品牌成为生态治理的“金名片”。

  创新治理模式,彰显实践成效

  搭建多元治理平台,推动生态保护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在系统治水方面,成立党员巡查专班,建立“企业排口-雨水明沟-入河排口-河道断面”四级巡查机制,党员带头完成1600余点位水样监测,通过“133水环境管理办法”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在科学治土方面,由党员技术骨干主导建成地下水环境智能管理平台,督促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开展自行监测及隐患排查,推动企业落实土壤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在精准减废方面,党员牵头推进“无废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就近消纳危废,妥善处置长期停产企业积存危废 4500余吨;8家在产化工企业的党员攻关小组牵头创建绿色工程,通过工艺改进、智能化升级实现固废减量超百吨,让党员成为生态治理的“主力军”。

  护航经济发展,实现提质增效

  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在全域调查摸底基础上,党员干部牵头制定挖潜扩容计划,重点推进园区VOCs整治、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等工程,加快污染物削减指标核定入库,累计入库氮氧化物59.56吨、二氧化硫37.34吨、颗粒物11.766吨、挥发性有机物216.86 吨,为74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快速落地提供坚实生态保障。2025年,区域PM2.5浓度、优良天数、VOCs浓度实现“三改善”,水质稳定达地表水四类标准,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下“生态美”与“发展优”的辩证统一。

  面对新征程上的新任务、新挑战,常州滨开区化工产业管理局党支部将持续强化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凝聚红色动能、激发绿色效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区域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梅俊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