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11月8日,射阳县已建成近海风电装机70.65万千瓦、陆上风电99.7万千瓦、陆上集中式光伏31.78万千瓦、分布式光伏111.3万千瓦。这一规模庞大的发电体系,不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绿色能源供给,更形成了 “资源开发-电力生产-市场消纳”的良性循环,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坚实的应用场景支撑。
黄海之滨的江苏射阳县,凭借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前瞻性的产业布局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射阳县成功构建起国内最完整的风电产业链,覆盖叶片智造、碳中和认证、储能调峰、零碳社区等全环节,成为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力量,千亿级新能源产业基地的蓝图正加速变为现实。
射阳风电产业的崛起,始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作为江苏乃至全国海上风电资源储备最优越的区域之一,该县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规划近海与远海风电容量超1400万千瓦,为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资源腹地。依托黄海之滨丰富的风能资源,射阳构建起 “陆上+近海+远海”全域覆盖的风电开发格局。
在盐城市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浪潮中,射阳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至2025年7月,盐城市装机容量再跃升至2006万千瓦,跻身东部沿海“2000万千瓦 级新能源发电城市行列。射阳凭借超七成的规划风电容量占比,成为盐城实现这一跨越的核心动力源,也为自身产业链的完整性奠定了独一无二的基础。
完整产业链的形成,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射阳县精准把握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以风电装备制造为核心,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成功吸引了一批央企巨头与行业领军企业集聚,构建起覆盖 “研发-制造 -建设-运营 -服务”的全链条产业生态。
在产业链上游,龙源、华能、中广核等大型央企纷纷布局,带来了资金、技术与市场资源,推动射阳风电项目规模化开发;中游装备制造环节,中车、远景、长风海工、亨通电缆等产业链领军企业扎根落地,形成了叶片、发电机、齿轮箱、海底电缆等关键部件的本地化生产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射阳正加速推进中车、大连重工等4个百亿级 “智造产业园” 建设。这些产业园聚焦风电装备高端制造,整合了上下游配套企业,实现了“零部件-整机-运维”的就近协同。
截至 2025年10月,射阳县已集聚风电相关企业超百家,形成了从核心部件到整机装配、从工程建设到运维服务的完整产业集群,产业配套率达到95%以上,成为国内风电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区域之一。这种“龙头引领、配套协同、集群发展” 的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更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完整的产业链需要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支撑。射阳县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产业发展核心位置,聚焦风电装备关键技术攻关,打造了一批国内领先的创新平台与标志性成果,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0米级叶片测试检测平台已全面投入使用,填补了国内超大型风电叶片检测领域的空白。该平台可对长度达200米的风电叶片进行静力加载、疲劳测试等全流程检测,测试数据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超大型叶片的研发与产业化提供了关键支撑。依托这一平台,射阳企业的叶片研发周期缩短30%以上,产品可靠性大幅提升。
在整机制造领域,射阳同样实现了重大突破。 海上大兆瓦风机成功并网发电,该风机通过采用低碳材料、优化设计与智能运维技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传统风机降低40%以上,为海上风电的低碳发展树立了标杆。更令人瞩目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功率漂浮式风电机组 “启航号” 在射阳成功下线,该机组单机容量达20兆瓦,可抵御17级台风,标志着我国漂浮式风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也让射阳成为全球高端风电装备的重要研发与制造基地。
除了核心装备技术,射阳在储能调峰、碳中和认证等配套技术领域也持续发力。依托完整产业链优势,该县打造了“风电 + 储能”一体化示范项目,通过锂电池储能等技术,有效解决了风电出力不稳定的问题,提升了电网消纳能力。同时,射阳建立了覆盖全产业链的碳足迹核算体系,推动风电产业从 “绿色发电”向“全链条零碳” 升级。
从新能源产业产值破百亿到向着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目标迈进,射阳的风电产业发展势如破竹。依托国内最完整的风电产业链,该县正加速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奏响 “风光”之城向海发展的华彩乐章。
射阳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继续聚焦风电产业链延伸与升级,一方面加大近海与远海风电资源开发力度,一方面,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重点发展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储能系统、智能运维等新兴领域,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集群。
射阳的风电产业链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更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张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