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纵浪大化的行动建筑学”学术讨论会在苏州当代美术馆举行。讨论会由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与苏州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王晓松共同召集,邀请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与学者,围绕当代建筑的文化定位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度对话。

本次学术讨论会,标志着“BIG:唯物主义”专题建筑展系列活动的阶段性进展。该展览由苏州当代美术馆与场馆设计方BIG建筑事务所联合策划,以建筑材料为核心线索,系统阐释从物质到空间的建构逻辑。通过这一展览,美术馆将逐步启动场馆试运营,有限开放部分空间,邀请公众切身感知建筑设计,并通过展览参与到美术馆设施设备的实际检验检测中。

讨论会分为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两个环节。BIG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比亚克·英格斯、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虎、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以及XING DESIGN行之建筑工作室创始人熊星分别发表演讲。

比亚克·英格斯以《中国园林2.0:苏州当代美术馆的设计》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苏州当代美术馆的设计灵感源自苏州园林的连廊与庭院传统,通过9个巧妙连接的独栋单体构建出“一步一景”的现代演绎。建筑群以通透的玻璃幕墙、流畅的曲线屋顶和滨水景观为特色,将城市空间与金鸡湖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创造出兼具开放性与标志性的文化场所。比亚克也分享了BIG建筑事务所的全球实践,他认为,优秀的建筑应当融合自然环境、城市语境与文化传统,从而能够塑造真正意义上的“地标性”。

李虎以“杂糅与重塑”为题,分享了OPEN建筑事务所在打破专业与事物边界过程中所探索出的新建筑可能。他提出“杂糅”作为一种创新的建筑方法论,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自然和建筑杂糅的状态,其次是不同建筑类型“撞击”带来的创造性融合,第三是建筑与产品的跨界融合。

马岩松在题为《建筑,作为文化行动》的发言中,分享了MAD建筑事务所建筑实践背后对文化议题的思考。他认为,建筑能够创造出带给使用者丰富精神体验的氛围感时空,重新获得对自我与世界的感知自由。

熊星则围绕“行之实践:夹缝中的增量”,分享了在多重限制条件下开展建筑实践的思考与方法。他认为建筑师应该通过跳出框架,发挥创造力,发展全局思维,在限制中寻找突破口。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特邀《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与四位演讲嘉宾及召集人就“纵浪大化的行动建筑学”主题进行了多维度探讨,李鸿谷在最后发言中谈到,他期待苏州当代美术馆能够以打破室内与室外、艺术与日常、展陈与城市边界的创新实践,真正成为激发情感连接、承载公共生活的“城市客厅”。

苏州当代美术馆的建筑本身,正是本次讨论主题中“行动建筑学”理念的空间诠释。作为BIG在中国的首座大型文化场馆项目,美术馆不仅超越了形式创造的层面,更将苏州园林中“观游”与“栖居”的行为智慧,与现代建筑理念与技术相融合。项目充分结合金鸡湖右岸的自然景观,在塑造城市天际线的同时,也构建出一个富于体验与情感共鸣的场所。

苏州工业园区宣传与统战部副部长、文体旅游局局长殷卫东在致辞中指出,未来,美术馆将聚焦开馆大展和长期运营,全力提升专业水准与服务质量,努力将美术馆建设成为符合苏州城市气质、满足公众期待的世界一流艺术机构,为城市繁荣发展贡献坚实力量。他表示,美术馆将坚持公益定位,突出展览、美育、文创和国际交流四大功能,推动国际前沿文化思想的在地转化。作为城市新地标,苏州当代美术馆不仅是物理建筑,更是融入市民生活的行动空间。他期待,美术馆建筑能超越静态属性,转化为激活场域、温暖人心的力量,助力提升城市文化创造力,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董事长、苏州当代美术馆执行董事季诩淙,BIG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苏州当代美术馆建设方代表、以及建筑、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活动。(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