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全国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技术学院代表队,在张闽、戴路、王麒森三位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凭借在“平安城市”赛项中的稳定发挥与卓越表现,荣获全国一等奖。这份成绩的取得,源于学院长期以来坚持“以赛促学”理念,通过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内生动力,以“老带新”梯队育人模式,持续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协同攻坚:师生合力破题,在实战中践行“做中学”
“最大的挑战是任务模块多,而调试时间极其有限。”队员徐舟回忆道。这次赛项要求团队不仅需要现场操作机器人小车完成各项任务,还需提交技术报告与项目代码。这对团队的机械结构设计、算法精度和系统稳定性提出了极限要求。但在备赛初期,团队面临着“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窘境:机械臂抓取不稳、视觉识别在复杂光线环境下准确率骤降、多个任务流程衔接不畅……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失误,都可能导致全程任务失败。面对难题,指导老师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开展小组研讨、反复实验验证,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执行的技术单元,逐步攻克机械臂抓取不稳、视觉识别准确率低等难题。
在暑期集训中,学生们放弃假期,自主分工、协作攻坚:高年级的旷靖珏、蓝光荧负责核心算法与结构优化,一年级的程凯燕、徐舟等新成员,则承担数据标注、模型训练和文档整理等基础工作,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为解决技术瓶颈,团队主动开展上百次抓取测试,反复训练和优化AI模型。指导老师则更多扮演“引导者”角色,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系统性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

传承与成长:“老带新”模式锻造过硬团队
成功的背后,是团队自2022年起便精心构建的 “老带新、传帮带”梯队培养机制。“我们不是临时组队参赛,而是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培养梯队。”指导老师张闽介绍,团队从2022年开始参加比赛,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选拔与培养机制。
团队中,有参赛经验的高年级同学担任技术担当,负责机器人运行的搭建与技术支持,尽管部分成员已毕业,但他们的经验仍为团队提供指导。低年级的同学则主要负责辅助工作,如轨道线识别与标签标注,为模型训练提供数据支持。这种梯队建设不仅保证了比赛的延续性,更形成了“一届带一届”的育人传统。新生们通过兴趣选拔进入实验室学习,经过任务测试后,优秀者进入赛项团队,实现“老带新、传帮带”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确保了技术和经验的无缝传承。”张闽老师介绍,“不仅是技术,那种精益求精、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也在一届届学生间传递。”正是这种传承,让团队在面对赛场突发状况时沉着冷静。

育人硕果:能力提升与人才培养并进
最终,这支由“老将”与“新兵”组成的队伍,凭借稳定、精准的系统表现,圆满完成了所有比赛任务,以高分夺得一等奖。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的全面成长。“比赛最大的收获不是奖项,而是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创造’的转变。”在备赛过程中,指导教师团队牺牲休息时间,与学生共同打磨技术细节,从代码逻辑到机械结构,从汇报表达到现场应变,反复演练、精益求精。“以前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找老师,现在我们会先团队讨论、查资料、做实验。”胡文婷在赛后分享中说道。
更令人欣慰的是,参赛学生的职业路径因此拓宽。参赛学生不仅获得了荣誉,更明确了职业方向。多位队员表示将继续在相关领域深造发展。“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在计算机、物联网、自动化等领域都具备了竞争优势。”张闽介绍,团队成员在编程能力、系统思维、现场应变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目前,学校正积极探索“专业+竞赛”的教学实践路径,推进大赛成果向教学转化,将竞赛案例纳入相关课程,并将竞赛数据转化为实训资源。接下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依托国家级赛事平台,整合校企资源,完善“校-企-赛”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邹瑄 汪彤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