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法院长一庭认真贯彻实施公益诉讼法律制度,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对生态环境的预防性、恢复性保护功能,严格规范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运行。

依法、高效审理公益诉讼案件,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作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重要类型,有利于在惩罚犯罪的同时落实生态环境修复。如在审理某船舶公司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首次适用民法典污染环境惩罚性赔偿条款,依法判决某船舶公司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费用和事务性费用452万余元,并承担惩罚性赔偿金11.46万元,加大对违反法律规定故意实施污染环境造成严重后果行为的惩戒力度,提升警示教育作用。

重视裁判文书的释法说理,增强司法裁判公信力。基于行政公益诉讼系督促之诉、协同之诉的职能定位,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支持检察机关发挥督促行政机关履行环境保护监管职责,推动政府部门完善行政执法监管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如审结镇江丹徒检察院诉某街道办不履行环保监管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在该案裁判理由中明确乡镇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对于生活垃圾违法填埋、乱堆乱放等破坏乡村环境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责或环境保护职权。

做好环境资源案件审理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工作的有效衔接。对于污染环境刑事案件涉及赔偿问题,诉前已由生态环境部门与相关责任人经过磋商程序解决的,在案件审理中注意审查磋商协议义务履行情况,推动污染物处置、生态环境修复落地见效,并作为被告人量刑的重要情节考量。探索解决污染环境案件中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侵权私益诉讼交叉时赔偿顺位问题,即在责任人财产不足以履行全部义务时,确定涉及生态环境修复费用、服务功能损失、应急处置费用、事务性费用、私益或公益惩罚性赔偿金等各项损失的赔偿顺序。在生态环境部门支持下,启动具有生态环境专门知识的专家陪审员选任工作;规范人民陪审员参审环资案件,更好保障人民陪审员依法履职。(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