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江苏省教育厅在苏州举行“向教育强省阔步前行”主题新闻发布会(基层专场)。本次发布会聚焦“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主题,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大学、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四所职业本科高校晒出办学成果、分享创新密码,展示江苏职业本科高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创新理念与丰富实践。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办公室(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焦伟主持发布会。

作为全国首家公办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学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坚持服务江苏区域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办学定位,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探索出了一条职业本科教育特色发展道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谢永华介绍,学校将“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美的形象、强的技能、创的精神”五大特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专业特点,在“复合性、精深性、创新性”上精准定位,系统构建“五有三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已培养四届7766名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学生中超40%走上研发、工艺改进等高端技术岗位。此外,学校专业布局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100%专业对接区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74%紧密对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今年,无锡职业技术大学、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
办学66年来,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实现从机电类专业“单打冠军”到领军全国智能制造特色名校的转型升级,累计培养了10万余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毕业生。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龚方红介绍,今年,学校首批设置了数控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工程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等6个职业本科专业。9月,996名本科生已经在校开启其大学生涯。下一步,学校将紧密对接江苏“1650”产业体系和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聚焦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领域,建强由8个专业群组成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到2030年,学校规划设置职业本科专业30个左右。
苏州职业技术大学以国家级“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为关键抓手,努力为苏州乃至长三角的智能制造产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温贻芳介绍,该联合体整合了市域范围114家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等产业头部企业资源,联合14所院校与5家科研院所,是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技术孵化、成果转移和辐射模式等体制机制创新于一体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截至目前,通过联合体已经为苏州机器人产业输送了8000多名技术技能人才,真正实现了“育人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我们的规划是,通过三年建设,建成一个覆盖苏州全域、融入产业链的智能制造工匠培养网络。目标是每年为苏州精准输送不少于1000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温贻芳表示。
在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扬州职业技术大学“下沉县域办学”的实践成效显著。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马顺圣介绍,2024年9月,该校高邮湖校区全面建成并启用,目前入驻7个学院,所有专业100%对接高邮“511”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主导产业。学校与高邮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建立了“产业共推、技术共研、平台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协同机制,双方每年共同制订合作任务清单,聚焦产业痛点、企业难题精准发力,探索形成“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工作模式。2025年共设置12类39个重点合作项目。学校坚持“产教科城人”融合发展理念,与高邮本地医疗机构、中小学校深度合作,联合地方共建老年大学、开放大学、科普基地等。(李南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