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旅游”赋能乡村旅游持续升温,正成为假日消费市场的新亮点与文旅活动的新风尚。在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旅游与农业、红色文化、绿色低碳等多元融合的局面正在形成。当地跳出传统“走马观花看风景”的模式,围绕红色农旅、春日尝鲜、夏日采果、秋日蟹逅、冬日围炉等特色主题塑造“五彩晶桥”乡村旅游名片,让乡村旅游焕发“可玩、可感、可留”的全新活力。今年1—9月,接待客流达12.51万人次,带动消费近1.2亿元。
农事活动带来休闲新体验
金秋时节,溧水晶桥镇石山下村成了研学的热门景点,在无想山板栗林,学生们体验打板栗、剥板栗的农事乐趣,听农户讲解板栗种植历史与加工技艺。据了解,今年十一假期,石山下村举办了17场“乡村守护人”板栗季研学活动,共500组亲子家庭参与,带动村民增收约15万元。
晶桥镇是典型的丘陵地区,不仅森林覆盖率居南京各街镇之首,还拥有规模化水果种植基地超5000亩。5—9月,晶桥镇紧扣时令举办“夏日采摘季”,芝山富硒水果、枫香岭樱桃、红美人柑橘、福晶杨梅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采摘尝鲜。“我们联合农户在平台发布成熟采摘期,还组织农户提供采摘技巧指导、鲜果现摘现尝等服务,让游客顺着季节脉络解锁田间乐趣。”晶桥镇文旅办负责人说。
配合采摘期,晶桥镇陆续推出逛吃逛吃大集、放风筝大会、“夏日乐桃桃”研学野趣季、多巴胺趣玩等农业主题活动,以“农事体验+田园观光+户外运动”一体化场景丰富游客乡村旅游体验。据统计,今年整个采摘季,晶桥镇累计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直接带动区域消费640余万元。
正值蟹肥菊黄,晶桥镇依托富财圩万亩螃蟹养殖基地,集合全镇螃蟹养殖户,举办“螃蟹市集”吸引八方游客前来品蟹游村。10月18日市集首日人流量达1600余人次,带动商户营收约7.2万元。
红色记忆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
今年,晶桥镇创新推出“1949环线”特色徒步路线,以“红色文旅+生态运动”的形式吸引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前来打卡。1.9公里小环线和4.9公里大环线串联起青郁田园与红色地标,徒步穿行,曹庄富硒生态园的田园风光尽在眼前,耳畔是铜山战斗纪念广场的岁月回响。“走在这条环线上,每一步都有景有故事。”前来打卡的游客说。
晶桥镇曾是新四军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播撒红色火种的峥嵘岁月。近年来,革命老区晶桥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旅地标。
里佳山村,曾是新四军新桥会师后先遣支队司令部的驻扎地。该村在原址重修,打造“戎马间”民宿、新四军枪械所、蓝渠等红色地标,新四军抗战遗址群入选第六批南京党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带动村民经营民宿、餐饮、农副产品销售。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晶桥镇持续优化村镇发展条件,先后实施了里佳山村南侧枫石线道路的贯通、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水库移民村庄建设、红色基地改造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成功申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将里佳山村、芝山村红色旅游片区纳入项目支持范围,加大投入和规划力度。如今,里佳山与曹庄、铜山及红色李巷串联成溧水精品红色旅游线,今年累计接待参观者1.2万人次,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
“共享田园”拓展绿色消费新模式
在晶桥镇芝山村,“零碳田园”正迎来秋收。该村依托“以废制炭,以炭沃土”技术,构建“秸秆固碳—粪污还田—养分循环”绿色闭环,实现水稻生产净零排放,并以此为基础,推出“我在芝山有块田”共享稻田认领活动,开拓“共享田园”农旅融合新图景。
在绿色低碳上做文章,芝山村着力建设百亩零碳共享田园示范区,打造新消费场景,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目前,已有60余位(家)市民及企业认领了38亩稻田。据芝山村党总支书记李其军介绍,认领者线上可实时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动态,线下可亲身体验插秧收割,待到丰收时,还能收获500斤富含硒、铁、锌的“芝山晶韵”富硒有机米。
这样的体验让久居城市的游客直呼治愈,不少家庭带着孩子参与“碳足迹小侦探”活动,动手检测土壤,了解生态奥秘。游客来田园“考察”时,还可入住附近民宿和木屋。节假日期间,30间林下木屋成了很多游客的优先选择,带动周边餐饮、农产品直销生意火爆。
“共享田园”作为“零碳田园”的价值延伸,开创了“碳汇农业+共享经济”新模式,把零碳农业技术变成了可触摸、可参与的旅游产品,为晶桥镇乡村旅游注入别样活力。未来,晶桥镇还将举办插秧赛等更多活动,打造集生产、科普、观光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沈汝发、凌绮)(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