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清晨微光初现,泰州市永安洲镇建兴农场的蔬菜大棚里已是一派忙碌。工人们弯腰采收,将翠绿饱满的生菜整齐码放,短短两小时,2000斤新鲜生菜便整装待发,它们将被运往20公里外的泰兴集散点分装,最终走进华东地区盒马鲜生、大润发等商超的货架,端上市民的餐桌。

  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不久前还处于“沉睡”状态。其前身昊丰农场成立于2014年,因家庭作坊模式经营不善,销路单一、品质平平,后续转型蚯蚓养殖又因环保问题引发村民投诉。2022年,农场因无力支付土地流转费而停摆。

  转机出现在2025年。吴丰农场的困境被纳入永安洲镇“书记项目”,成为破解建安、兴隆两个纯农业社区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建安社区党总支书记宗冬生表示:“我们90%土地是耕地,发展产业受土地性质限制很大。”2024年,两社区集体收入分别仅为96万元和97万元,增收压力显著。

  “不能让好土地荒着!”去年5月,乡村振兴指导员栾勇与社区干部赴浙江考察“千万工程”后,思路豁然开朗——立足耕地优势,走“种植+文旅”之路。很快,建安社区联合兴隆社区各出资40万元,成立泰州市建兴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同时携手全国青联常委、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代表费琳琳共同参与,开启土地“焕新”工程。今年4月,焕然一新的建兴农场正式亮相,并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深度合作,引入优质种苗和物联网管控、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并与盒马、大润发等商超建立稳定合作,实现“产销一体化”。

  土地“活”了,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如今的建兴农场,优先雇佣60岁左右的本地村民,从种植、管理到采收,每个环节都有“家门口的岗位”。“以前只能靠土地流转费赚点钱,现在每天能拿80元,还能顾到家。”务工村民郭红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心声。

  “老百姓是最见不得土地荒废的。”兴隆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希斌感慨,给我们算了笔账,“今年咱们兴隆社区的集体收入已经到九十多万元了,这阵子生菜正好上市,加上这部分收入,到年底有望实现超110万元的目标,比去年可是实打实涨了不少。”

  据测算,建兴农场未来年产蔬果可达20万公斤,接待文旅团建游客3000人次,年净利润预计达80万元。这片从“荒芜”到“繁茂”的土地,不仅让建安、兴隆两社区的集体经济迎来“新增长极”,也成了永安洲镇涉农社区探索共富的一个试点。

  “旁边的永胜社区已经主动找来,想入股一起干,还琢磨着联合周边的海军舰艇公园,把农场的文旅项目再拓展拓展,以后不仅能种菜、卖菜,还能让游客来体验采摘,再去公园逛逛,形成一条小产业链。”陈希斌笑着说。(奚晓畅 封益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