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举办。论坛以“何以为汉·和合共生”为主题,汇聚了70多位国内外顶尖学者、文化名家及产业领军人才,共襄文化学术盛会,共话文化传承发展。

  数字化沉浸式开场,上演了一场跨越两千年的“相见”。数字人刘邦“空降”现场,穿越时空,栩栩如生。这是经过全国10多位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权威专家的再三考证与严格把关,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这位汉文化塑造者进行的一次最接近真实历史的容貌复原,展现了信息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的新高度。

  现场,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三大发布环节,也共同展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发布“汉文化网络文学专题创作扶持计划”。聚焦汉文化主题,鼓励各位网络作家向世界讲述汉文化的精彩故事。中国国家版本馆纪委书记安乐发布“中国国家版本馆与徐州市文广旅局关于汉画像石数字化合作项目”。让珍贵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资源基石。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副主任鲁安东发布“徐州古城数字图谱建设项目”,以科技赓续2600年城市文脉,用数智演绎汉文化的未来华章。

  下午,四场平行分论坛与主论坛相辅相成,各具特色:“大汉天声: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智传播”旨在探索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大汉文章:汉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更新”探讨汉文化传承和现代城市的融合之道,让古老文明滋养当代城市灵魂;“汉风远扬:汉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融通互鉴”着眼于汉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融通互鉴,彰显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汉家陵阙:狮子山楚王陵发掘30周年暨汉王陵的考古成就”系统回顾狮子山楚王陵发掘成果的同时,对汉代王陵的考古成果进行梳理。现场,专家学者围绕近年来汉文化学术研究最新成果,聚焦汉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展开热烈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本届论坛特别设置了“书卷里的两汉”“非遗里的两汉”展陈板块。“书卷里的两汉”展区展出了3套现珍藏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珍本馆的“镇馆级”古籍,包括明万历四十七年钟人杰校刻本《汉书》、明天启六年郎壁金堂策槛刊本《白虎通》,以及宋刻本《锦绣万花谷》的精美复刻本。“非遗里的两汉”展区集中陈展了徐州汉绣、香包、剪纸、泥塑、面塑等非遗作品,以及80余件以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为灵感的文创产品,让汉文化从典籍里走出,在活态传承中融入当下生活。(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