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套全新的街边停车自动抓拍计费装置在城区枫隐路投用,车主离场时无需通过手机扫一扫,智能系统就能在其绑定的支付平台上完成自动扣款,方便又快捷。近年来,市城市管理局在存量空间中挖掘潜力、在精细治理中优化循环、在刚性管理中融入柔性服务,用一系列“小而美”“微而精”的务实举措,巧妙破解停车难题,畅通城市“毛细血管”,切实提升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我们通过‘小改造’实现‘大扩容’,盘活了更多停车资源。”市城市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该局聚焦热点区域“停车难”问题,紧密结合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以精细化理念系统挖掘各类潜在停车资源。一方面,通过精准规划、分散布局的方式,有效利用闲置地块、边角地块及桥下“微空间”增建泊位;另一方面,稳步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资源有序开放,逐步实现夜间、周末及节假日等时段面向市民提供临时停车服务,多措并举提升停车供给能力。今年以来,针对窑湖小镇、黄龙山矿址公园、蜀山古南街、市人民医院等人流密集的重点区域,该局建设集约化立体停车楼或合理化分配道路资源,以“硬措施”提升停车供给能力,同时统筹区域周边既有停车位,以“软服务”引导车辆高效流转。截至目前,今年全市已累计新增停车泊位超8000个,有效满足了集中性、高峰式的停车需求。设置或更换挡车杆220余个、警示桩近500个……今年以来,市城市管理局通过“微调整”畅通“大循环”,深入推进停车场(点)标准化与智慧化建设,对停车场内标识标牌、环境卫生、出入口设置及智慧停车应用等情况系统开展排查整改,并同步推进标识标牌“蓝绿分区”管理、重点部位阻隔设施优化等工作,从源头遏制随意停车、占用盲道等不文明行为,进一步提升了停车管理与服务效能。如天禧广场东区停车场通过实施出入口改造工程,原有混合通道优化为“进出分离、单向循环”的动线体系,使车流动线由“交织冲突”调整为“高效循环”。改造后,车辆通行效率大幅提升。与此同时,该局围绕“先离场后付费”服务的全面推行,牵头在关键节点区域布设停车诱导系统、利用“实时信息”优化寻泊体验、借助“无感支付”提升离场效率、精细调整停车场出入口等,实现从寻位到离场的智慧化、有序化静态交通体系。

  在提升硬件的同时,市城市管理局进一步加强停车秩序综合管理,加大常态化治理力度,提高违停车辆的实时发现、分类反馈、联合处置效率。在城区八佰伴、万达广场等商圈开展试点,推行违停多元共治模式,通过整合城管、交警、停车收费员、环卫保洁员、市容三包员、社区工作人员等资源,组建“违停随手拍”工作群,形成城管队员动态巡查,停车收费员、环卫保洁员及市容三包员即时告知,交警联动执法,社区人员配合监督的工作机制,实现问题发现、反馈、处置、监督的闭环管理,提升重点商圈静态交通秩序管理水平。同时,大力推行分类工作法,对重点路段周边来宜游客及外地车辆,城管队员开展法治宣讲,张贴提醒单;对确有临时停车需求的居民、店主,宣传停车收费优惠政策,疏导至周边停车场停放;对堵塞消防通道、严重影响道路通行、存在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等情况的,一律实施拖移处理。今年以来,已拖离僵尸车127辆、违停车2600余辆,有力释放了被挤占的城市空间,优化了公共秩序,提升了安全能级。

  下阶段,市城市管理局将持续聚焦市民关切的停车问题,在停车收费方面会同市发改部门精准施策,细化区域划分、推行“一路一策”、制定个性化惠民政策等,真正让市民游客能安心停、轻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