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香秋韵染锡山,文脉流光承古今。近日,“锡山秋叙·脉承古今——文化锡山行”主题采访活动举行。20余家媒体记者循着历史足迹与现代脉络,先后走进距今6000年前的斗山史前城址、古色古香的倪瓒纪念馆、创新涌动的杰夫电声公司等地点,探寻这座城市从六千年前的史前文明到新时代文化繁荣的发展密码。
文明寻根:穿越六千年的时空对话
走进斗山遗址的发掘现场,考古人员正在仔细清理着黄土中的遗迹。站在探坑边缘,清晰的内墙与壕沟,仿佛能窥见马家浜文化时期这座史前城址的雄伟壮阔。
2021年,无锡开始实施考古前置机制,得益于此,在新锡快速路工程的考古前置工作中,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了这处重要的史前遗址。随后,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对遗址开展抢救性发掘。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已清理出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194座、房址13座、红烧土堆积12处等众多遗迹,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铜器等文物近1800件。
“斗山遗址首次揭示出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这是目前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史前城址。”发掘现场考古队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遗址多学科研究与原址保护,开展以斗山为中心、覆盖周边马家浜文化遗址的系统调查与发掘研究,逐步构建该区域聚落文明演变图谱。

如果说斗山遗址是史前文明的代表,倪瓒纪念馆则承载着锡山文人风骨的诗意。在这里,古典与现代完美交融,生动再现了倪瓒一生的起伏经历,有流传于民间的趣闻传说,有以音会友的古琴互动,还有20余幅收藏于世界各地主要博物馆的倪瓒画作复制品,无不展现着“倪家山水”的空灵意境。

文化赋能:“文化+”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从古代文明到现代产业的创新突破,锡山区的文化基因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作为乡镇工业的发祥地和“苏南模式”的代表,“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精神正是在这里起源。
一件件实物、图片和文献资料在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陈列,讲述着中国乡镇企业筚路蓝缕的创业史诗。室外展区的春雷造船厂多年来默默见证着乡镇企业的萌芽与发展,其锈迹斑斑的船用设备正是“四千四万”精神鲜活的注脚。

而如今,“四千四万”的精神脉动依然清晰。走进杰夫电声股份有限公司,一台台精密设备映入眼帘,工程师正在密切关注电脑上的图表参数,视听室内的震撼音效让人身临其境。
据介绍,公司主要生产音响、通讯、汽车用扬声器及多媒体音响设备,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杰夫电声成功入选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实现了锡山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零的突破。

同时,锡山区正推动传统文化企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帆软软件有限公司作为数字服务贸易企业的代表,正以数字技术为文化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帆软作为中国软件百强企业,其大数据分析工具已服务36000余家企事业单位,连续8年稳居国内BI市场占有率第一,2024年入选独角兽企业榜。

文旅交融:产业融合成就生态水乡
不止于企业创新,走进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田园,锡山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生动图景在这一刻具象化。在厚桥街道谢埭荡村,清澈的河道环绕着白墙黛瓦的民居,岸边芦苇随风摇曳。据介绍,谢埭荡村原本是一片三千多亩的荒水浅滩,渔民们世世代代都在渔船上漂泊,直到五十多年前,时任村书记的丁福根带领渔民上岸,兴办村级工业,谢埭荡村由此成为当时无锡县首批亿元村。
2018年,谢埭荡村启动新农村建设住房翻建工作,目前已完成两期共141户住房翻建。农房翻建不仅优化了村庄生产生活空间布局,而且促进了建设用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新的居住社区融合传统江南水乡韵味与现代生活品质,打造出高品质的“新江南人家”,推门见绿、出门踏青,真正实现了居住有质量、生活有诗意。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发展,谢埭荡村村干部、村民们合力奋斗、开拓进取,全力助推渔文旅产业链发展。近年来,谢埭荡村依据本地资源优势,规划打造传统渔业区、未来康养区、田园风光带等特色片区,实现了美丽宜居乡村与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
芡实采摘园是无锡规模最大的芡实种植区,占地500亩,秉持生态、健康、休闲、娱乐的核心理念,打造出集田园风光、人文展示、互动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田园综合体。印象渔村餐厅以青石小桥、草棚灯笼等构筑沉浸式乡村场景,在这里,游客可体验多维休闲,品尝地道农家菜,在垂钓中心泛舟听风,露营区围炉烧烤,满足游客对田园牧歌的生活向往。
从斗山遗址的史前城郭到名家倪瓒的艺术风骨,从“四千四万”精神的起源到杰夫电声的现代科技,再从帆软软件的数字巨屏到谢埭荡村的水乡田园,锡山的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彼此促进。未来,锡山文化也将继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行稳致远。(殷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