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迄今治愈恶性血液肿瘤最主要的方法,然而,移植后的并发症仍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与结局的临床难点与研究热点。在这一背景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教授带领团队创建移植后并发症综合管理新策略,显著降低复发及重症感染风险,构建起国际认可的“苏州模式”;他将一个始于34张床位的科室,打造为年移植量超千例、规模跻身全球前五的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他治疗下,众多患者跨越“移植瓶颈”重获新生,产生出一系列源自中国临床的原创方案——他以“临床需求驱动科研突破,医学创新反哺患者生命”的坚定实践,推动中国血液病诊疗步入国际前沿。202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层次人才计划名单公布,吴德沛教授荣列“国家杰出医师”名单。

 深耕临床:立志攻克血液肿瘤

  血液肿瘤曾被称为“不治之症”。1982年,年轻的吴德沛从苏州医学院毕业,毅然选择血液病专业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

  2001年,一场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接力让吴德沛走入公众视野。面对缺乏适配供体的21岁白血病女孩,他知难而进,完成中国江苏省首例无关供体移植。从骨髓采集到回输仅用20小时的“生死时速”,不仅挽救了一个年轻生命,更直接推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入库数据从2001年不足万例扩容至2025年超360万人份。截至2025年9月30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累计捐献21198例,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

  “首次用来自台湾省的骨髓救治大陆姑娘,那台手术让我意识到,医学突破需要勇气,更需要打破边界的智慧。”吴德沛回忆道。2011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配型实验室成为中国首个获得美国组织相容性与免疫遗传学(ASHI)认定的实验室,2023年以排名第一入选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HLA高分辨分型确认实验室,并承担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在我国南方地区的HLA配型复核任务。

  每周二上午,吴德沛的专家门诊准时开始。候诊大厅里,从跨越数千公里而来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带着厚厚病历的复发白血病青年、辗转多家医院未能确诊的疑难病例……他们等待的不仅是一位医生,更是一份生的希望。2024年,吴德沛教授的门诊量超千余人次,其中80%为外埠及危重患者。“吴主任总能从复杂的检查结果中抓住关键线索,为血液病人的诊疗揭开迷雾。”一位随访五年的患者感慨道。

  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多学科联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室内,来自全国知名医院的血液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的专家齐聚一堂,一起围绕血液肿瘤病例进行讨论。吴德沛教授梳理着多年来累积的疑难病例诊疗思考,仔细查看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方案,同时为同行与后辈们答疑解惑,传道授业。

  移植后多次复发的患者、高龄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国外慕名而来的晚期淋巴瘤患者……吴德沛教授的诊室里总是汇集着不少疑难病例。他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带领团队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机制研究与转化研究,为患者探寻生的希望与出路:创新了干扰素-α联合活化的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复发患者的新疗法,疗效显著;主导的序贯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细胞治疗技术和CAR-T桥接移植技术,令患者实现长期生存;建立基于地西他滨的预处理与维持治疗的改良方案,降低了难治白血病患者的复发风险。

  吴德沛教授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开创了“精准免疫调控”及“并发症防治网络”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国际领先的骨髓移植“苏州模式”。截至2025年9月,团队累计完成移植10867例,移植生存率达72%,疗效超越欧洲平均水平,数量稳居全球前五。这一模式荣获国际骨髓移植领域最高奖项——“圣安东尼-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Saint-Antoine EBMT)成就奖”。

  科研攻坚: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成果转化

  吴德沛教授传承发扬了陈悦书教授、阮长耿院士等老一辈苏州血液人筚路蓝缕、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历年来主持国家级重大课题10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53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其研究成果被写入国内外指南共识63部。

  针对移植后复发难题,他首创“单倍型供体+脐血”双重移植技术。该技术在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和验证,被证实能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与非复发死亡率,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率。这一创新方案已获得国内外权威学者的高度认可,并被写入国际治疗共识。

  面对移植后致死性的肠道GVHD,他带领团队从上万份第三方健康供体样本中筛选出有益菌,研发出粪菌冻干粉胶囊。2021年多中心研究显示,该方案使激素难治型GVHD治疗有效率提升52.2%,生存率提高40%,被国际同行评价为一项“改写了GVHD治疗规则的新产品”。粪菌移植现已成为难治肠道GVHD的优选方案,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

  面对CAR-T疗法在AML中的治疗盲区,吴德沛团队开创性地开发了靶向CD33 CAR-NK与靶向CD38的CAR-T疗法,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CAR-T治疗后细胞因子风暴可致中枢神经严重并发症,既往被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吴德沛团队设计出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沉默的CAR-T产品,获国家IND批件和美国FDA孤儿药认证,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和复发率,还成功治疗了一例希腊转诊患者。“细胞治疗不是‘万能钥匙’,但我们要为每个‘钥匙孔’找到解法。” 吴德沛教授说。截至2025年9月,其团队累计完成的CAR-T细胞治疗已突破1300例,为众多复发难治性血液肿瘤患者带来了生机。

  针对白血病传统疗法的副反应和复发难题,吴德沛团队牵头AML的全国多中心研究,率先建立高危组AML患者快速分型及初诊AML患者“chemo-free”无化疗诱导方案新策略,危险度分层时间从2周缩至3天,诱导缓解率达93%,为AML患者提供了更有效、安全的精准治疗策略。

  使命担当:织就健康中国普惠之网

  2019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获批成为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也是吴德沛教授一直在致力完成的事业。他带领团队构建了包含65家单位的全国性协作网络,17家省级分中心获所在省级科技部门备案;创建了国内先进的移植标本库以及血液病大数据平台,共同促进我国血液病规范诊疗间的协作,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好医生等称号。

  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肿瘤。吴德沛教授助力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成长为江苏省唯一儿童血液临床重点专科,定点帮扶的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发展为省级重点专科。他发起的“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云义诊”项目,帮助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会诊疑难杂症。

  他还将临床痛点转化为17份提案:《建立临床用血应急托底机制》推动六部门出台无偿献血激励政策;《关于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的提案》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工作专刊……

  此外,他还积极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社会大众科学素质作出贡献。2023年他积极参与“科普万里行”活动,深入中国安徽省六安市基层一线的学校、医院等开展公益科普活动,面向当地高中学生开展题为《人体“生命之河”的秘密》科普讲座,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到学生们心里。

  他主编我国首部《血液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在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主任委员期间,牵头进行了首个全国多中心移植调研,制定了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发展与规划报告,为移植发展和国家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主持建设的中国血液学博物馆,中国血液学闪亮的拼图一块一块被聚合。43年间,他立德树人,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其中数十人成长为重要的学科带头人;更涌现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为中国血液学储备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吴德沛教授始终保持谦逊,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扎根基层。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医生,最大的成就是看到患者笑着出院。”他用四十余年的时间诠释了“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如今,他仍坚守在临床一线,探索治疗血液病的前沿领域。

  “医学的疆域永无止境,但医者的初心始终如一。”对于吴德沛教授来说,这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他铭刻于心的济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