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由亚太质量组织主办、中国质量协会承办的第30届亚太质量组织国际会议上,中天科技获授“全球卓越绩效奖”(World Class Winner)与“亚太质量组织国际最佳实践奖”(AIBP)。中天科技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不仅赢得了质量管理的“团体金牌”,更在单项实践上达到了国际最佳水平——这是对其多年来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的最好回报,更是走向全球化一流企业的重要里程碑。

受邀参会并接受颁奖的中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薛济萍认为,两项国际大奖是对企业坚守质量信仰、追求卓越绩效的肯定,更是一份鞭策前行、继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知耻近乎勇”
亚太质量奖旨在表彰质量管理、运营卓越与持续创新领域的杰出组织,树立行业标杆,其评审标准严苛,是亚太地区极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质量荣誉。今年,中天科技决定向这一奖项发起冲击,申报“全球卓越绩效奖”和“亚太质量组织国际最佳实践奖”。这是一场持续数月的“大考”。申报阶段,团队按照评审标准框架,撰写长达数百页的详细材料,系统阐述企业在所有关键领域的理念、方法和成果,团队成员反复推敲每一个案例,从海量数据中拿出最有力的证据。
在评审阶段,来自全球的资深质量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盲审。当中天科技以高分挺进最终评审环节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面对国际评审团的现场质询,中天团队详细阐释每个“最佳实践”的背景、创新性、实施过程和量化成果,从容展示了一个中国企业如何将卓越绩效模式深度融入企业基因。
中天科技的质量征程,始于一场刻骨铭心的阵痛。1998年春季,行业抽检通报中天层绞式光缆渗水试验不合格,导致企业声誉遭受重创,订单数量急剧下降,公司面临生存的严峻挑战。危难之际,中天科技主动采取召回产品的措施,并决定将这一事件发生的日期定为“质耻日”,每年举办主题活动以铭记教训。“质耻日”的警醒,点燃了中天人追求卓越的信念之火。从此,质量意识深植人心,并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将先进理念、坚实体系、深厚文化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
进入新世纪,中天科技在质量之路上步履坚定。继获得南通市市长质量奖、江苏省质量奖后,2019年冲击全国质量奖,从资格审查、资料评审到现场考核,中天科技最终脱颖而出,赢得中国质量领域的“金牌”。一年后,又问鼎工业界的巅峰——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
中天科技的质量体系,有一个最具特色的核心模型——“品质铁三角”:它将战略定位、体系保障、文化理念融为一体。随着智能制造的崛起,公司将“精益生产”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形成从“精益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演进路径。
在技术门槛极高的海底光缆领域,中天科技建立了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每根海缆都有唯一“身份证”,从原料到敷设全程可追溯;在模拟高压与洋流环境下进行极限测试,确保25年寿命内零失效。同时,中天科技将绿色制造理念融入质量管理,将能耗、回收率等绿色指标纳入质量考核,以行动诠释新时代企业的质量担当。
以品质立尊严
从服务“东数西算”工程的高端光纤,到支撑“双碳”目标的新能源电缆,再到连接全球的海底通信网络,中天科技的实践印证了质量是企业抵御风险的“压舱石”。
架空导线:高质量标准服务全球电网建设。跨越高山河流,一条条电力银线宛如腾飞的巨龙伸向远方。20年来,中天架空导线产品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电网建设解决多项关键性难题。

“以品质立尊严”,中天科技以超越国际标准的工艺精度为品牌赋值。面对德国客户提出的“微米级线径公差”和“每米油脂1克”的极致要求,中天科技通过分析、试制、改良、定型四个阶段,实现全流程质量管控,顺利执行高要求导线的批量生产、交付,获得了德国客户的认可。
国家机关、海内外市场给予中天科技优质出品特别的青睐。历经多年的努力,“高性能架空导线材料与制备技术”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作为芬兰国家电网的战略合作供应商,中天科技自2013年首次中标其框架项目以来,依托卓越的产品品质与长期积累的稳定口碑,赢得客户深度信任,合作成果持续深化——累计供应高精度架空导线已超15000公里,且当前执行的框架合同将继续推进至“十五五”。
电力光缆OPGW:架起电力天路的“钢铁神经” 电网建设往往需要跨越高山大川、雪域高原,极寒、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产品设计提出更多要求和挑战。依托国网青藏联网工程(最高海拔5300米、最低温-60℃),中天科技研发“超低损耗、超低温度、超长距离OPGW”。工程于2011年建成投运,至今已安全平稳运行14年。
“OPGW能成为单项冠军产品离不开对品质的坚守”。为保证产品质量,中天科技投资近亿元,建起国内同行中最大的通信、电力产品检测中心,首家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该检测中心具备国内最先进的光缆温度循环试验箱,最低温度可达-80℃,满足极寒条件下OPGW环境性能测试。
从2000年研制成功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天科技OPGW产品已在欧美、东盟、非洲、拉美、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
蛛网光缆:破解高密度传输时代难题 随着数据中心爆发式增长,算力网络全面铺开。中天科技与时俱进,推出全新一代超大芯数解决方案——蛛网光缆。
不同于传统光缆,蛛网光缆采用独特的结构设计,如同蜘蛛织网时精准控制丝线的疏密与衔接,让每一组光纤既保持独立传输的稳定性,又具备灵活形变的特性。
在核心性能上,蛛网光缆实现了“密度飞跃”:其光纤平铺呈带状,展开呈网状,卷曲成束状,具有极高的柔韧性;对比传统光缆,同外径下,可容纳纤芯数提升60%以上。
目前,中天科技在大型园区骨干网核心枢纽、城域网、数据中心等应用场景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累计交付里程已突破上千公里。
中天海缆:全流程精准管控赋能绿色发展 在中天海缆的生产基地,一座高达143米的“产业高塔”格外醒目——塔内搭载两条立式全进口VCV交联生产线,而被誉为“光电缆之王”的海缆核心组成件,正从这里源源不断地产出。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加速转型,中天海缆推出超高压直流海底电缆,最大传输电距离提升百公里以上,为远距离、大容量的海洋电能输送提供关键支撑。依托全球领先的超高压海底电缆系统技术,中天海缆深度整合智能化产线、工业机器人、智能仓储与AI质检系统,构建起全流程数字化质量监控体系,以技术硬实力保障海缆产品的高可靠性。
在标准制定与技术突破上,中天海缆持续彰显中国企业的全球话语权:由其主导编制的《海底光缆系统技术要求》被国际电信联盟(ITU)采纳,成为海缆国际标准。
从优秀到卓越
产业工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员工是中天科技在高端制造领域勇于开拓的最大底气。
中天海洋系统总经理郭朝阳、集团副总工曹珊珊是一对博士伉俪,在中天科技,郭朝阳带领团队持续攻坚,研发出国际领先的海底电缆产品;曹珊珊则反向输出自主开发的大棒拉丝技术,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对伉俪的成就,正是中天科技人才战略的生动缩影——“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作为江苏省首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中天科技为高素质人才搭建顶尖研发平台“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包括百余位博士在内的创新人才得以充分发挥专业价值。


在中天科技,质量追求融入了每一名员工的自觉。江东科技胡姊娟荣获今年“国缆检测杯”竞赛一等奖,谈到获奖历程,她尤为感慨:“备赛期间,同事们毫无保留地交流经验。即便是奔赴赛场的大巴上,大家仍在热烈探讨技术细节,那种全情投入的场景,至今难忘。”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见证了她个人的专业成长,更是中天科技推进“多能、高能、传能”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直接体现。
“这项全国技能竞赛一等奖属于中天沃土。”“国缆检测杯”光纤光缆检验组个人优胜一等奖获得者、来自中天科技检测中心的孙磊深有感触。他十分感谢中天科技的“知识产权银行”众创平台,这不仅在全国首创,更激发了公司全员的创新热情,员工在不断地思考探索中成长,孙磊所在的小组团队几乎包揽了光纤光缆检验组的一、二、三等奖。
在中天科技,这样的质量故事比比皆是。在电力光缆的自动化生产车间,朱铁军带领团队经过三个月技术攻关,向油井光缆“大壁厚钢带接带”发起攻关,成功突破生产工艺瓶颈。项目推进过程中,他们通过研究极其有限的国外资料,成功解决受热变形、焊接夹层、材料热传导等一系列技术挑战。经过一年严格验证,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他们的故事共同汇聚成中天科技最坚实的根基,企业卓越的产品品质,便源于这支专业精湛的人才团队。从生产一线到检测关口,从资深工匠到科研精英,1.6万中天人中的每一位都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共同构筑起“六精”的理念大厦。他们用专业书写着中天科技的质量传奇,让“中国制造”在世界舞台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展望未来,江苏中天科技股份公司薛驰董事长表示,两项国际大奖赋能前行,精准发力,“十五五”我们会交出一份更加厚重完美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