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下蜀镇人大立法联系点与代表联络站,就设在镇便民服务中心一楼——紧邻马路、对面是菜场,居民遛弯买菜时随时能进来反映情况。“每月10号是选民接待日,人大代表和基层网格员协同办公,固定开展‘五级人大代表’接待活动。”近年来,联络站畅通民意渠道,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身边”。
“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阵地,更是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下蜀镇人大主席俞小俊说,该镇坚持横向区域、纵向行业“双向发力”,推动联络站从“点”扩“面”,构建起“政策法规宣传在基层、民情民意收集在基层、排忧解难落实在基层”的新时代代表工作格局。
密切联系群众的“直通车”
临港佳园小区新增的250个车位极大解决了小区停车难问题。白色标线清晰、车位排列整齐,居民停车更方便有序,连连称赞。“这是安置小区,原先的车位随着入住人口、机动车量增加早就不够用,节假日‘一位难求’,乱停乱放、占用消防通道的情况常发生。”下蜀镇裕课村党总支书记梁德喜说,居民把问题反映到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后,镇人大迅速交办,相关部门制定方案、逐项落实,还邀请居民代表参与对接和验收,不到10天,车位就“落地”了。
群众在哪、民意在哪,联络站工作就延伸到哪。近年来,下蜀镇人大推进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建设:打造“联络站+”模式,融合基层立法联系点、网格化平台;构建“1个镇级联络站+10个行政村联络站+N个自然村联络点”体系,将人大代表统一编组进村(社区);在“滨江下蜀”微信公众号设线上民生实事征集平台,实现“连线代表全天候、服务群众零距离、办理跟踪全过程”。
“从接待群众、收集民意到汇集民智、推动解决,各级人大代表进家入站听民声、解民忧的画面随处可见。”俞小俊说,联络站开通了代表联系群众的“直通车”,既增强了代表履职的责任感,也彰显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风采。
推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S338省道贯穿下蜀高新技术产业园,园区企业多分布在道路两侧,订单多、货车往来频繁。过去,货车司机等货时只能把车停在省道两侧,既不方便又有安全隐患——企业和司机把问题反映给了“助企纾困”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
接到建议后,下蜀镇党委和人大迅速交办。去年11月,“句”暖心归蜀驿站建成开放,内设饮水机、微波炉等生活设施,能停30多辆货车,还建了13个新能源充电桩和餐饮超市,下一步将新增快递收发服务。
除了“接诉即办”的小事,联络站更能为产业发展“把脉开方”。镇人大牵头召开“精准服务企业发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民生实事督办会,企业现场提诉求,代表专心听建议,“加大‘净地攻坚’为项目腾空间”“挖掘本地企业资源促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结合”等金点子接连涌现。
作为句容工业重镇,下蜀镇人大紧扣产业强市“一号战略”,聚焦“归蜀感”营商环境建设,把企业“需求清单”转成代表“建议清单”、列入人大“监督清单”。
联络站既要建好更要用好。通过丰富代表活动,做到“企业吹哨、代表报到”,擦亮“代表在身边、有事找代表”品牌,推动部门精准办理,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
促进社会稳定的“黏合剂”
近日,镇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代表实地查看长江花园、临港佳园修缮情况,及时与裕课村及相关部门沟通反馈,推动群众关切尽快解决。联络站不仅是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更是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维护社会稳定的载体——回应一个诉求,往往能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
下蜀镇一建材公司因客户拒付货款起了纠纷。镇人大联动司法所、商会调解组织,依托友好商会网络促成双方理性协商,最终达成调解意见,避免了“对簿公堂”。
从2023年镇江市首份乡镇立法建议采纳书在下蜀颁发,到2024年“加强农村河道治理”建议、2025年“对查证属实的工业固废污染环境举报,由生态环境部门按规定给予奖励”建议再被镇江采纳;从“停车难”到“好停车”……通过联络站,群众企业的急难愁盼与代表的履职尽责实现“双向奔赴”,共同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树,离不开民主‘根系’深扎基层。”俞小俊说,镇域全覆盖的人大代表联络站正是这“根系”的重要部分。下蜀镇将继续守正创新,让代表工作站“用起来”“动起来”,架牢“连心桥”、办好群众事,把人大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与发展质能。(章启玲 潘雪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