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扎根地方、服务实体的金融主力军,江南农商银行以“融E链”数字供应链模式为突破口,创新推动“脱核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实践,实现从“依赖核心企业信用”向“数据驱动链式赋能”的转型。

从“强依赖”到“数据信用”的实践路径

传统供应链金融多围绕核心企业展开,依赖其担保与确权,导致大量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但规模偏小的企业被排除在服务体系之外。以常州孟河镇汽摩配产业集群为例,该区域集聚了4000余家小微配件厂,尽管产业链完整、交易活跃,却因缺乏强主体信用背书,长期面临“短、频、急”的资金需求难以满足的困境。江南农商银行“融E链”以“数据信用”为底层逻辑,推动供应链金融从“主体信用”向“交易信用+行为信用”延伸。该模式依托人行征信数据,整合税务、工商、交易流水等多维信息,构建“征信赋能型”风控模型,实现对链上企业的精准画像与主动授信。在这一机制下,核心企业的角色从“担保方”转变为“数据协作者”与“生态共建者”,银行则通过数据穿透,识别真实交易背景与稳定合作历史,实现“脱核不离链”。

以豪凌车业为例,作为常州本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产品远销欧美,其上游聚集了百余家中小供应商。以往,这些供应商因缺乏抵押物与独立授信能力,难以获得传统信贷支持。江南农商银行小河支行将豪凌车业纳入“融E链”核心企业体系,展开链式服务实践,数据协同一键生成营销白名单,通过对接豪凌车业供应链管理系统,银行获取其上游133家供应商的交易数据,并同步常州征信数据,剔除瑕疵企业,最终形成128家企业的授信白名单。

“融E链”模式全面结合产业特性,有效解决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评议机制强化软信息补充:总行与支行组成联合评议小组,深入豪凌车业采购与财务部门,了解供应商的交货稳定性、质量合格率、合作年限等软信息,与征信数据交叉验证,形成“硬数据+软信息”双维评估。二是模型驱动批量主动授信:基于“征信数据+交易数据”高效协同的预授信模型,批量完成对128家供应商的信用授信,户均额度153万元。其中,某塑料粒子供应商虽无固定资产抵押,但因征信记录良好、与豪凌合作稳定,获180万元信用贷款,用于原材料备货与产能扩张。三是线上化体验提升服务效能:企业通过“融E链”小程序授权征信查询、签署电子合同,全程“零跑腿”。从授权到提款,最快实现30分钟授信、当天放款,较传统流程提速85%以上。至9月末,该链条累计实现开户112户,新增用信68户,投放总额1.71亿元,间接缓解豪凌车业付款压力,推动其供应链整体稳定性提升。

从小切口到价值链重构的全面升维

“融E链”模式的成功,源于其系统化的机制设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风控闭环化,构建“预授信—真实授信—贷后预警”五层风控屏障,以征信数据为核心,实时监测企业负债、履约等动态变化。至9月末,全链不良率仅0.42%,显著低于全行平均水平。二是服务生态化,打破传统供应链融资模式,有效延伸至信贷、结算、数据、平台等综合服务,全面服务核心企业上下游,实现“金融+产业”双向赋能。三是输出标准化,模式已向湖州银行等同业输出,形成“数据接口+模型权重+预警机制”标准化方案,推动全省农商行系统共建供应链金融生态。

“融E链”模式的实践,不仅是产品创新,更是银行服务理念与经营逻辑的深刻变革。它通过“数据信用”打破传统授信壁垒,使金融服务从“主体中心化”走向“链条网络化”,真正实现资金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该模式契合江苏农商联合银行提出的“统筹总量与结构、规模与效益、发展与安全”的经营导向,也为全省农商系统深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从豪凌车业链的实践到全省模式的推广,江南农商银行以“融E链”为抓手,实现了从“依赖核心”到“激活全链”的跨越,彰显了地方金融法人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敏捷性与创新力。至2025年9月末,该行累计认定核心企业5561家,链上企业准入10.2万户,主动授信748.8亿元;链上企业新增用信9744户,新增用信金额257.4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征程中,“脱核”不是脱离产业链,而是以更智慧的方式重构信用链路,让每一家小微企业的“经营足迹”都被看见、被认可、被支持。这正是江南农商银行践行“金融为民”初心、书写“链上金融”新篇章的生动注脚。(王喆灏 陆可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