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名城管执法人员、1433名城管协管人员进驻761个社区,已接办处置热点难点问题5.5万余件——这是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的最新数据。从2022年启动至今,无锡城管系统以强有力的融入之功,推动规范化、常态化举措迭代,融进市井与烟火,走进邻里故事与日常生活。

  一千多名城管人员已扎根社区一千多日,且会同多个部门建立协同共治机制,正推动大多数城市管理问题在“家门口”就近解决。这是无锡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精绣之举”,走近“家门口”、契合真需求、解决真问题,合力精绣净美幸福景。

  进社区,直面“最后一公里”

  秋日的早晨,梁溪区尤渡苑小区里桂花飘香。家住小区三期88号楼的冯阿姨下楼后径直走向不远处的分类垃圾收集车,像往常一样将两包垃圾分别投入厨余垃圾箱和其他垃圾箱内,然后送孙女去上学。她说:“这两年,城管队员和社区干部一起解决了不少小区里的实际问题,最典型的要数垃圾分类收集、电动自行车有序停放和充电、畅通楼道等,我们这个安置房小区的环境越来越好,宜居指数不输周边的高档商品房小区。”

  停车难、侵占公共空间……解决好社区里的“家务事”正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何不让“城市大管家”进小区,和“居民当家人”一起共商对策、共解难题?

  民有呼,政有应。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无锡于2022年9月试点、同年10月全面推行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并于2023年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督办事项。工作方式采取“1+N”(1名城管/综合执法队员+N名城管协管队员)挂钩进驻模式,通过进驻社区的城管队伍,带动各级城管部门支撑社区城管工作。市城管局先后编印了《“城管进社区”管理事项清单》《无锡市“城管进社区”工作指引(试行)》,推动热点难点问题在基层化解,建立“群管群治”多方参与城市管理的格局。举措实施后的第一个“365天”,城市管理进社区累计解决热点难点问题2万余件,12345市民热线城管领域投诉问题数呈下降趋势。

  由于邻避效应,尤渡苑三期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房难以落地,没有一个居民愿意垃圾房建在自家门前。梁溪区城管局广益中队的1名执法人员和4名协管人员进驻尤渡社区后,看似无解的问题被提交到了“社区网格化精细治理协调议事会”上,城管队员邀请社区干部、物管人员、居民代表集思广益,大家另辟蹊径提出不建收集房、改用收集车的方案,并被居民普遍接受。收集车每天早晚行驶到指定点位供居民们投放垃圾,非收集时段则驶回转运站。

  三年来的实践表明,城管队员在社区沉得越深、服务越用心,小区的和谐指数、宜居指数就越高。但社区管理是城市管理的最末梢,涉及方方面面,仅靠城管一家无法包打天下。2024年6月,根据市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红梅领航”计划,结合市政府物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行动要求,城管部门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城市管理进社区服务范围,会同公安、生态环境、住建、市场监管、消防等六部门,以“因地制宜、资源共享、便民利民”为原则,依托小区党群服务中心,初步建立轮班值守、快速处置等规范有效的站点运行工作机制——对轻微、单一执法事项,由各职能部门依据职责权限依法查处;对重大复杂、涉及多部门监管或执法的事项,及时会商研判;对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保障社区治理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难事办妥,把居民“急难愁盼”化解在“家门口”。

  “721”,柔如春风刚若秋霜

  城市管理进社区带来的不仅是工作机制的变化,更是服务理念的变化。

  宜兴市城南区域沧浦社区过去曾频繁收到店家的投诉,目标直指在店铺门口摆摊经营的流动摊贩,他们不仅影响了店铺的正常营业,还造成了交通拥堵、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社区的管理带来了挑战。进驻社区的城管队员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些流动摊贩多为沧浦家苑小区内一些生活有困难的居民。简单地驱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反而会激化矛盾。宜兴市城管局城南中队经过多次现场勘查和研究讨论,最终确定在沧浦社区内规划一个便民疏导点作为临时经营点,明确了摊位数量、经营种类和经营时间。便民疏导点投入使用后,摊贩占道经营、交通拥堵和环境卫生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店家的正常营业也不再受到影响。

  用情服务,不仅改变了基层工作中依赖末端处罚的“旧习惯”,还实现了服务前移、沟通在前,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城市管理进社区后,对于属地普遍存在的机动车乱停放、占道摆摊、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不规范等问题,及时了解群众合理需求、与属地沟通协调、积极对上争取政策,通过新增停车位、设立疏导点、引入分类指导志愿者等举措,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

  中海社区海雅锦园一期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房区域经过改建,焕新变身“海邻”微空间,居民们在议事亭中讲述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一系列微幸福项目顺利协商落地,如增设休闲座椅、焕新非机动车入库、增设高清摄像头、修复楼栋外立面等。此外,城管部门牵头其他单位还成功解决了沿街商铺道路不平、小区内乱种植乱晾晒等25个环境问题,原来“惹人嫌”的垃圾房区域如今成了集民智、聚民心、解民忧的“便捷通道”。

  市城管局负责人表示:“城市管理进社区融入基层治理,就是在空间上,把管理力量从城市‘主干道’延伸到居民‘家门口’;在关系上,把城管和居民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转变为共建美好家园的‘合作伙伴’;在方法上,把事后‘末端执法’变为事前‘温情服务’与事中‘多元共治’。最终目的,就是让城市不仅宏大舒展、美观宜居,而且每一个社区的微观单元都充满烟火气、秩序感和人情味。”

  “721工作法”下,城市管理更包容审慎,柔性监管更精细暖心。各级城管部门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管理思路,灵活运用说理教育、预先提醒、劝导示范等非强制性行政手段,帮助相对人积极预防、主动纠正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不过,有时候“讲道理”难以打动“老顽固”,只有宽严相济才能让破解难题有保障。近期,锡山区城管执法人员在巡查中发现,有3个小区未按标准设置生活垃圾收集容器,物管单位在收到整改通知后拒不整改。区城管局在对他们进行处罚的同时,还对当事人进行了普法宣传。

  相比三年前,如今城市管理进社区并非赤手空拳,而是有着智慧化和大数据的加持。惠山区创新“4E”服务管理机制(效率、执行、参与、评价),通过市城市运管服平台实现问题采集、处置、反馈全链条闭环,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2%。市城管局进一步探索科技赋能的方式,在运管服城管平台中研发“城管进社区”系统模块,构建“市—市(县)区—镇街”三级城管网络体系,实现城市管理问题“一网统管”。用智慧化手段提升问题解决的效能和精准度,让无锡城管的“精微绣”穿好针、缝细线、织精图。

  向未来,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城市管理进社区体现的是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工作方法的精进,联勤联动机制不断优化,多部门会商研判、联合攻坚成为常态。锡山区构建的“1+6+N”联勤联动机制,联合住建、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生命通道清障”“飞线充电整治”等专项行动,问题解决率达98%;滨湖区聚焦市容环境、消防安全、油烟排放等问题,通过多部门联动,实现“一次检查,多领域整改”,助力商户经营环境安全有序;经开区执法监督局联合公安、环保、燃气、社区、物业等多部门对小区开展安全问题隐患排查整治。

  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进社区既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也提升了进驻队员的业务协调、群众工作、突发应急事件处置等基层工作能力。

  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已完成了首个“千日实践”,平均每天为群众解决身边难题50余件。一幅幅和谐宜居的图景告诉我们,城市管理进社区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年的实践已夯下坚实基础。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离不开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市城管系统面向未来,目标坚定——坚持把城市管理进社区融入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党建引领,靠前服务,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融入社区的城管力量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如梁溪区构建“党建+执法”融合机制,145名城管队员进入社区“两委”班子兼职,以组织“温度”助力社区治理“热度”;江阴市澄江街道天鹤社区积极实践党务、业务、服务“三务”融合,今年陆续推出了送绿进万家、路灯补装惠民工程、电梯专项监测与评估项目、全龄友好食堂等20项“民生套餐”,让市民群众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轻松解决多种民生问题。

  城市管理进社区还将不断完善“智慧赋能”,持续深化运用无锡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智慧指挥体系,推动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一网统管”。

  无锡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从服务升级、机制创新、共治共享三方面持续发力,坚持把解决群众身边“可视”“有感”的小事作为“城市管理进社区”的头等大事,推动城市管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夯实基础,共同绘就和谐宜居的美好图景。(卢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