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三树镇四门闸村的千亩藕塘迎来丰收。藕农们穿着防水裤,弯腰将高压水枪插入塘泥,随着“哗啦”水声,一根根通体雪白、带着水珠的莲藕从淤泥中探出“脑袋”,不一会儿就装满了身旁的竹筐。昔日以传统稻麦种植为主、村集体收入仅几千元的“经济薄弱村”,如今凭借一根小小的莲藕,蹚出了一条特色产业振兴之路,让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的日子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现在我们村种藕大概3400亩,最早的藕今年7月13日左右就上市了。”四门闸村党总支书记高刚指着连片的藕田介绍。过去,村里都在中秋节前后集中起藕,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上不去。转变的契机源于新品种的引进。“我们引进了‘珍珠苹果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早熟,能提早抢占市场;二是可以当水果生吃,口感脆甜。”高刚说。通过搭配“三五藕”“六号藕”等不同品种,四门闸村的供藕时间从传统的1个多月,延长至近10个月,实现了从7月中旬到来年“五一”的持续供应。错峰上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村集体和村民挖到了产业转型的“第一桶金”。

  土地流转,“流”出产业与就业“双丰收”。产业要规模,土地流转是关键。村里将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形成了莲藕特色产业。这不仅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之前的几千元跃升至如今的50万元左右,更激活了村庄的“造血”功能。对于村民而言,土地流转后,他们在自家门口找到了新工作。村民王玉霞一边麻利地清洗着莲藕,一边笑着说:“早上来帮老板到河里捡捡藕,洗一洗、打包送走。工资日结,每天拿现金。在家门口就能挣点生活费,不是挺好的吗?像我们这个年龄,到哪里挣钱啊?”据高刚介绍,每年约有60到80名村民参与莲藕的生产与加工,人均年收入能增加三四万元。这份收入,对于留守在村的村民来说,意义非凡。

  产业的发展,还照亮了一些特殊家庭的前路。村里一位青年,30多岁却因智力问题需要人照顾。村党总支没有忘记他,主动带着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支付相应报酬。“现在他每个月也能挣几百块钱,对于他来说非常不容易。”这份工作,不仅为韩建的家庭减轻了负担,还赋予了他生活的价值感。

  面对广阔市场,四门闸村人并未满足于现状。村党总支书记高刚有着更远的思量:“虽然达成了初步加工,但在深加工领域,我们还要再挖掘,增加它的附加值,争取更多的收入,这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 这意味着,未来,四门闸村不再仅仅出售原始的莲藕,而是计划向藕粉、藕汁、即食藕片等精加工产品领域延伸,将一根藕“吃干榨尽”,力图在产业链上爬升,让土地的馈赠释放出最大的经济价值。

  一池碧水,映照乡村振兴“新图景”。四门闸村的蜕变,是淮阴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该村通过精准定位自身水土优势,大胆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成功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这片曾经只生长稻麦的土地,如今在莲藕的清香中,正孕育着更加甜美、更具希望的未来。四门闸村的“金藕”故事,不仅为周边村镇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产业振兴样本,更以其充满温度的共富实践,为淮阴区的乡村振兴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而又温情脉脉的一笔。(王鹏飞 张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