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沪宜两地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发展,10月20日,以“芯涌浦江、链成陶都”为主题的沪宜集成电路产业生态融合创新汇活动成功举办。
活动现场,上海辰耀宜创私募投资基金、陕西领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企业中试基地、雅克唯睿先进材料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宜兴经开区(上海)科创协同中心等成果相继落地,勾勒出宜兴经开区以“链”为基、以“新”破局、以“质”跃迁,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
链群共建、跨域联动,筑强产业根基
产业稳健发展有赖于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共生。宜兴经开区锚定“中国电子专用材料产业高地”“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核心承载区”目标,以“聚企业、强链条”为核心,逐步构建起覆盖芯片设计、生产制造、封测及材料、装备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
目前,宜兴经开区集聚67家集成电路企业,其中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上市企业2家,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一批行业龙头扎根生长——中车IGBT项目竣工投产,助力宜兴成为中车重要产业基地;TCL中环产业园带动上下游协同,形成“互助发展”生态;帝科股份从国内首家光伏导电银浆上市公司成长为全球光伏金属化浆料龙头企业……

聚力推动产业发展从“内生积累”走向“内外联动”,本次创新汇活动在主会场设置企业及展品展区,集中展示半导体硅片、电子银浆等优势产品,直观呈现宜兴经开区在集成电路核心材料领域的技术实力与产业基础,助力深化区域合作共识。
为强化活动实效,形成“展示-对接-落地”合作闭环,宜兴经开区同步举办两场系列活动。其中,沪宜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对接会邀请企业代表介绍拟投资项目、行业专家探讨产业趋势,为产业链“储备”优质项目;沪宜集成电路产业供应链对接会搭建上下游企业沟通平台,推动“设计-制造-材料”跨环节精准对接。
三场活动环环相扣,既强化本土产业链“韧性”,也拓展外部合作“广度”,进一步推动“引龙头、补链条、育集群”落地见效。
人才引育、平台打造,夯实创新内核
集成电路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是核心竞争力,人才是关键支撑。宜兴经开区通过“引人才、建平台”双轮驱动,为核心技术突破筑牢基底。
聚力人才招引,近年来宜兴经开区累计引进两院院士22名、发达国家院士8名,国家级人才40名、省级人才95名,成为技术进阶的“最强大脑”。
与之匹配的是同步搭建起的创新载体矩阵,让人才有平台施展、创新有渠道落地。目前,宜兴经开区建成投用1家研究院创新平台、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个中试基地,布局3家科创飞地。依托“人才+平台”双支撑,全区培育出1家国家级独角兽企业及3家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创新成果加速向产业转化。

本次创新汇活动也是宜兴经开区整合创新资源的“关键节点”,会上打出“组合拳”——宜兴经开区(上海)科创协同中心揭牌,将加速技术、人才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发挥创新资源“纽带”作用;陕西领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企业中试基地落地,专注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完善成果转化链条;雅克唯睿先进材料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启动,聚焦先进电子材料领域,为关键材料国产化提供技术支撑。
服务优化、资源赋能,加速集群跃迁
产业链、创新链加速集聚的过程中,宜兴经开区始终将“服务优化”作为产业生态建设的核心抓手,在“办事效率”上做减法、在“资源供给”中做加法,让产业基础与创新势能真正转化为产业“加速度”,持续夯实产业发展优势。
在服务保障的“专业化”上,宜兴经开区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整合多部门集中办公,围绕市场准入、项目备案核准等环节优化流程;推行能评、环评“双评合一”,将审批时间缩短两周以上;组建“项目全程跟进”小组,提供从政策咨询、问题协调到运营服务的“一站式”对接,实现企业“不跑腿”、服务“送上门”。
在资源赋能的“精细化”上,宜兴经开区打造“兴芯向荣”党建品牌,将党建工作与产业链建设深度融合,2025年,开展科级以上干部带队的“三访三解”行动走访重点企业226家,梳理需求清单12类、资源清单76项,“一企一策”为企业精准匹配解决方案。同时,依托党建平台举办“政银企”合作恳谈会,与8家金融机构签约,基金合作规模达40亿元,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除了常态化的“政银企”合作赋能,本次创新汇活动中还迎来新的资本助力,推动跨区域资源深度对接。现场,总规模10亿元的上海辰耀宜创私募投资基金达成合作意向,将重点投向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为产业链优质项目注入资本活水。
从太湖之滨的“电子专用材料高地”,到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的“协同节点”,宜兴经开区通过链群共建、创新赋能、生态优化,实现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将继续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深化沪宜产业协同,聚焦优势领域打造更具潜力的“芯”舞台,推动集成电路产业从“集聚发展”向“集群跃升”。(殷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