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食堂里有大民生,8年守护托起乡村幸福“食”光
一碗饭串起山村老人幸福晚年
清晨,宜兴善卷村村民余荣贵忙完村里的卫生工作已是一身汗。他看了看表,驾驶着电瓶接驳车匆匆出发。“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老人们安全接到村食堂吃饭,再送回家。”余荣贵笑着告诉记者。老余开的这趟车早已不是普通的出行,而是承载着20多位老人期待的“爱心接驳”。
善卷村在宜兴是响当当的“明星村”,不仅村里风光好,而且村级福利待遇也让人羡慕。2016年,契合美丽乡村建设,善卷村在无锡率先启动了村级老年食堂建设,2017年正式运营。8年里,这间食堂从解决“吃饭难”的便民点,逐渐成为老年人离不开的“幸福港湾”。每天两餐供应,90多位70岁以上老人准时报到,占全村同年龄段老人的60%。这份“高人气”里藏着善卷村对养老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折射出乡村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接驳车车速很慢,“安全第一,老人、子女才放心。”余荣贵接手接驳车任务已有7年,虽然是志愿服务,但他乐在其中。善卷村有上东和下东两个自然村,离得近的老人每天步行去食堂,离得远的就坐接驳车。每天9点半,余荣贵准时从村委出发,有20多人需要坐车,需分两趟接送。
“来啦!”93岁的龚三保看到余荣贵,挥挥手,起身上车。看到记者,龚三保热情地打了招呼,当问到对老年食堂的评价时,老人直夸好。从食堂运营起,他和老伴赵凤珍就在这儿用餐。从家到食堂,虽然只有不到10分钟的车程,但车上的老人也没闲着,高兴地拉起家常。
不到10点,接驳车到了村委,老人们下车后便来到食堂,找到位置坐下。食堂里不仅有烟火气,更藏着细致入微的关怀。厨房里,纽梅珍和两位工作人员忙活开了。年轻时,纽梅珍自己开饭店,老年食堂运营后,她便成了这里的厨师。每天一荤、两素、一汤,工作人员早晨6点半开始备菜,隔天需要开好菜单发给超市。
“我们烧的菜,老人都爱吃。”纽梅珍笑着说。待所有菜准备完毕,纽梅珍留好菜样,认真地写好标签并贴上,“食品安全是第一位的,给老人吃的东西可马虎不得。”
山里老人吃饭早,10点30分就开饭了。食堂运营多年,老人们早就达成了共识,一到开饭时间,自觉按照座位排队打饭。打汤的任务则由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完成。“味道好还方便。”村民李保成竖起大拇指称赞。
如今,小小的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用餐难问题,还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老人早早来到食堂,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聊天,也可以到隔壁的卫生室量个血压,逢周五,还能在村电影院看场电影。吃完午饭,休息室的20多个床位可以休息,活动室健身器材、棋牌室等一应俱全。
“我们用‘一碗热饭’串联起养老服务、邻里互助与乡村文明。”村党总支书记李为清道出了食堂的深层价值。村里60多位村民主动参与食堂志愿服务工作,每天2位轮流为老人服务。用餐时,年纪轻的老人还主动为年纪大的老人服务,真正将志愿服务从“贴在墙上”的展示变为融于生活的实际行动。今年,宜兴深入推进惠老助老服务,进一步加快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善卷村模式成了样板,供全市参考借鉴。(蒋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