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淮阴大地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南陈集镇学田村的稻田里,一片金黄映入眼帘,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种粮大户梁锦云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即将丰收的稻田,脸上满是笑意。“这310亩地,收35万斤水稻不成问题。”梁锦云信心十足。

  这份底气,源于淮安市淮阴区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你瞧这稻穗,多饱满!以前这可是块‘伤心地’。”梁锦云向记者讲述这片土地的变迁。他介绍,这地原先由一位杨老板承包,因水利设施老化、排水不畅,“田里水排不出,路也不好,种了四年亏了四年,最后只能撂荒。”今年初,梁锦云接手这片土地时,正逢淮阴区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启动。短短数月,这片“短板地”焕然一新。“现在新修的防渗渠直通田头,新建的泵站动力充足,要灌能灌,要排能排,再也不怕旱涝了。”指着田间纵横交错的沟渠道路,梁锦云高兴地说,“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是建到了我们心坎上!”

  据淮阴区农业农村局介绍,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4万亩,其中新建1万亩、改造提升4.4万亩,总投资13340万元,覆盖刘老庄镇、马头镇、南陈集镇、渔沟镇4个镇。项目于去年10月开工,今年6月已全面竣工。其中共新建及改造泵站21座,新建(拆建)防渗渠146.85公里、田间生产路105.15公里,同步完成土地平整4500亩,并配套实施中沟疏浚、附属建筑物和防护林建设。

  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田格局。新增和改善灌溉达标面积5.4万亩、排水达标面积5.4万亩,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以上,耕地利用率和抗灾能力显著提升。渔沟镇新民村种粮大户孙绍昌对此深有体会:“现在灌溉方便多了,1000多亩地,以前要三四天才能灌完,现在一天就完成。政府投入这么大,我们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村民何兆玉也感慨万千:“路修好了,交通方便了,我们种田、运输都省心多了。”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不仅是农田面貌的改变,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据测算,项目区年均可增产粮食390万公斤左右,帮助农民增收1700余万元,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田畴沃野绘新景。立足新起点,淮阴区将继续深入实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科学规划新建项目、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为端牢“中国饭碗” 贡献坚实的淮阴力量。(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