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省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的第二年,省委、省政府明确“一年开局起步、两年打好基础、三到五年初见成效”的目标。一年来,片区建设进展如何?如何让“两年打好基础”的成色更足,为长远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10月15日,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宿迁召开,记者在会场内外寻找答案。

  塑形:“巧提升”打造“新乡景”

  走进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牛角社区,芳香四溢的花木中,村民们惬意地休闲锻炼;流水潺潺的河道里,小鱼在水草间来回穿行。“我们社区既有城市的整洁便利,又有乡村的恬静悠然。”牛角社区党委书记吴沅锴说,社区专注“微改造”、精于“巧提升”——路网黑化,水网连通,把城市的便捷“引”过来;见缝插针绿化美化、一户一策改善住房,把乡村的韵味“留”下来。

  这样的“新乡景”,在江苏大地不断涌现。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季辉介绍,一年来,各地根据片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发展策略,推动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向片区集聚。

  加快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片区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各地统筹农田、道路、水系等基础工程建设,一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度明显提升,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的愿景更加触手可及。

  加快村容村貌提升,片区成为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展示区”。各地依托自然地理、河流水系、交通干线,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推进自然风貌、建设风貌、村容村貌协同塑造,片区内和美乡村占比达57%。如南京市江宁片区以80公里旅游大道为纽带,依托黄龙岘古官道、花塘红楼文化等人文景点,重点打造12座鲜花驿站,呈现出“一村一景、四季花开”的美丽景观。

  强产:“土特产”变身“金饭碗”

  “以前村里到处是废旧物资加工点,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现在变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游客络绎不绝。”说起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的变化,村民们满是自豪。耿车镇通过做强绿色家居、多肉花卉、直播电商、快递物流四大产业,从“垃圾镇”变身“生态镇”,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绿色饭”。

  产业联合联动,让片区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先行区”。苏中、苏北地区利用平原广袤、水网密布、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推动片区及周边乡村资源整合和产业协作,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苏南地区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特色加工、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路径更加多元。

  产业是牵引片区发展的“牛鼻子”。要用好片区特色资源,积极培育果蔬、花卉、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连片扩大“土特产”种植养殖规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围绕本地特色农业、民俗文化、山水风光等找准定位和方向,为广大游客提供不一样的旅游服务、情感体验;要注重抓集群,立足片区主导产业,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或薄弱短板,规划建设一批农文旅综合体、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

  升级:“一时美”走向“长久富”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位于宿迁市宿城区朱海休闲运动小镇尹黄村的房车营地连续6天满房。昔日遍布荒滩废塘,如今漾起千亩碧波,小镇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渔文化为主线,主打休闲运动、乡村度假、渔乐美食、研学游乐四大业态,为富民增收奠定产业基础。

  尹黄村的蝶变是江苏推动“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的生动写照。如何实现“一时美”向“长久美”的跨越?我省将继续加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及片区建设和运营力度,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完善乡村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多元模式,到2025年底全省高质量建成3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到2030年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

  各地立足实际,探索系统长效发展路径。无锡市构建“政府统筹+国资平台+整村运营+多元主体”片区运营体系,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田园经济转型升级。泰州市姜堰区坚持全域规划、梯次发展,推动点、团、片空间融合。在“点”上,精选基础好、特色显、潜力足的村庄进行重点打造。在“团”上,打破行政村界限,将资源相似、产业相近、人文相通的村庄联动发展。在“片”上,突出溱湖生态核心,推进溱湖湾片区“渔作、窑韵、舟耕、古读”四大主题功能区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吴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