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0月16日电(张本甫)2023年5月8日,南通中关村信息谷在崇川经济开发区正式开园。这片总投资20亿元、占地135亩、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科创热土,从此开启了南通与北京中关村“创新基因”深度融合的崭新篇章。

  两年多来,园区以“打造长三角科创标杆园区”为使命,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数字软信”和“数字文化”领域构建起富有活力的产业集群,交出了一份“700余家科创企业入驻、累计营收超70亿元”的亮眼答卷,成为南通主城区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发展速度最快的科技园区,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的“南通动能”。

  

  从“0”到“700+”:品牌引力汇聚全球科创力量

  “当初选择落户南通,就是看中了‘中关村’这块金字招牌,以及南通在长三角核心腹地的区位优势。”江苏省招标中心有限公司南通办事处负责人季伟光的话,道出了众多入驻企业的共同心声。作为江苏省首家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专业招标代理机构,江苏省招标中心有限公司南通办事处2024年下半年落户园区,从初始5个工位快速扩展到400平方米办公空间,业务已深度融入南通及周边区域重大项目建设。

  

  这份“吸引力”的背后,是北京中关村47年创新文化的积淀与南通务实发展基因的同频共振。南通中关村信息谷总经理雷艳丽,这位自称“把南通招商刻进DNA的‘村’姑”,两年间出差200余次,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深圳等20多个城市,走访企业几百家。她带领团队以“走出去、带进来、服务好”为核心策略,协同市区两级政府赴外推介,在深圳联合香港中文大学举办创新论坛,在北京启动崇川北京商会,在杭州、广州等地开展城市招商活动,让“南通机遇”走进更多企业家视野。

  数据见证成效:截至目前,园区已吸引700余家科创企业入驻,其中既有北京牛卡福、浙江大华、福建福龙马等全国知名企业,也有江苏全讯安全科技、江苏铁军软件科技、南通鹏瑞海工科技等本土成长起来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覆盖数字软信、智慧安全、船舶海工、数字文化等多个领域,形成了“龙头引领、中小协同”的产业格局。尤为亮眼的是,园区已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规上企业24家,办公人员超2000人,一座“创新要素齐备、产业高度聚集”的科创新城已然成形。

  从“落地”到“扎根”:全周期服务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园区不仅给了我们房租减免的优惠,更帮我们解决了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江苏铁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建红回忆,公司2024年8月入驻园区后,正值安全用电系统项目关键推进期,却面临高级电气工程师短缺的困境。园区得知需求后,迅速对接人才资源,短短两个月内就协助企业引进2-3名高级电气工程师,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如今,铁军软件不仅在园区购置了1号楼6层整层1000多平方米空间,打造了智慧安全系统体验区,其服务的南通智慧工地平台占比已超60%,“浸水防触电”“短路不起火”等黑科技更是让电气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这种“雪中送炭”的服务,是园区“六位一体”服务体系(技术、人才、资本、市场、政策、文化)的生动实践。对于研发型企业,园区搭建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南通分中心、长三角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江苏智慧安全可信技术研究院等10余家公共技术平台;对于初创企业,园区提供“一年免租”“政策免申即享”等支持,值享祛生物科技等互联网初创企业在此实现从“幼苗”到“成树”的成长;对于成长型企业,园区则通过“金种子服务管家”机制,定制政策申报、融资对接等专项服务包,南通爆发力网络科技就在园区牵线下成功获得投资,破解了人工智能业务研发的资金难题。

  

  南通鹏瑞海工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效聪对此深有感触。作为首批入驻企业,鹏瑞海工专注于波浪补偿技术研发,实现每年30%-50%的增速,还获得了美国船级社首张中国型式认证证书。“园区不仅帮我们对接人才政策,申请人才房,还通过运动会、企业家沙龙等活动,让我们结识了上下游合作伙伴。”张效聪提到,园区内一家做船舶通风设计的企业,就是通过电梯偶遇和运动会交流达成合作,“不用走出园区就能实现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

  在生活配套上,园区同样用心。为解决员工就餐问题,园区减免餐饮企业三年房租,打造高品质食堂;引入全国知名托育机构立宝托育,解决员工子女照护难题;咖啡馆、健身房、瑜伽馆等设施一应俱全,营造出“工作+生活”一体化的温馨氛围。“在这里办公,既有创新的氛围,又有家的感觉。”雷艳丽说,园区的目标就是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地方生根发芽”。

  从“70亿”到“新蓝海”:产业集群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2025年6月16日,南通市数字文化产业园(崇开园)开园,当天同步举办的崇川区数字影视产业推介会上,崇川区委书记胡拥军发出邀请:“今日之崇川,时与势交汇、风与景正好、梦与路同宽,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而这片“黄金期”的重要支撑,正是园区两年来培育的数字文化产业生态。

  南通中关村信息谷开园两年多,累计营收突破70亿元,税收过亿元,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更成为南通数字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在数字软信领域,园区企业形成了从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到智能硬件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在数字文化领域,园区依托南通深厚的江海文化底蕴,联合江苏广电举办“微短剧潮计划”,全网关注量超500万,1个月内20多部微短剧项目落地,未来3至5年数字影视产业规模有望突破30亿元。

  

  江苏全讯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轨迹,正是园区产业协同的典型案例。“2024年入驻园区后,信息谷不仅给我们提供了5米以上层高的特制办公空间,满足智慧消防运维中心的大屏展示需求,还帮我们对接了如东大豫镇智慧消防项目。”公司总经理邱忠明介绍,该项目覆盖1000多个点位的预警监测,目前全讯安全在南通全市的智慧消防点位已达数万个,还获得了十几项专利和消防施工二级资质,正朝着“专精特新”企业方向迈进。

  这种产业协同效应还在不断放大。园区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企业家年会等活动,促进企业间“邻居变伙伴”,形成了“不出园区就能找到上下游”的便利格局。雷艳丽介绍,园区内一家防爆电器研发企业,研发在园区、生产在附近的迈普科技园,一年产值就达2000多万元;科宣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则通过园区平台,为230多家企业提供专利代理服务,助力迈鼎科技等企业快速获得发明专利。

  如今,南通中关村信息谷已获得工信部“根技术联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长三角网络安全产业园等十余项省级以上资质,成功入选江苏省软件名园培育库。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蓝图,园区计划未来集聚上千家科创企业,实现百亿产值、十亿税收目标,成为“南通创新创业新旗帜和长三角科创示范区”。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回望南通中关村信息谷用“700+企业”的集聚效应和“70亿+营收”的发展成果,证明了中关村创新模式与南通产业基础的完美契合。从雷艳丽团队“踏尽千山万水”的招商奔波,到邱忠明、蔡建红、张效聪、季伟光等一批企业家“扎根南通”的发展信心,再到胡拥军描绘的“数字影视新蓝海”,这片土地上正涌动着创新创造的澎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