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宜S2线龙潭路站开启首幅地连墙施工;伟盈精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项目以“拿地即开工”实现加速建设;国庆中秋假期,度假区的绿水青山累计吸引151.56万人次游客到来……眼下,宜兴正以交通为笔、营商为纸、生态为墨,将“优”的基因融入城市经济发展血脉,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书写宜业宜居的新篇章。

  交通筑基 打通融合发展“快车道”

  “虽然企业搬迁到了宜兴周铁,但通过宜马快速通道到周铁通勤,和无锡市内通勤的时间差不多,也非常方便。等锡宜S2线开通后,通勤就更便捷了!”今年年初,瑞缔安工业技术无锡有限公司入驻周铁赫联·太湖西岸科创园,企业技术总监高晓伟随之来宜工作,他对宜兴便利的交通深有体会。这也是宜兴构建外联内畅、运行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引入优质资源、助力经济发展打开新“窗口”的生动缩影。

  高质量发展,交通先行。宜兴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近年来,宜兴市紧紧围绕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持续增强对外辐射能力,建成通车的宜马快速通道、范蠡大道北延一期、周杨公路S342东段,让锡宜路网跨湖相连,日均车流量超3万辆次。而作为长三角腹地重要的物流枢纽、国家二类水路口岸的宜兴港,通过不断完善航线网络,今年以来运行箱量节节攀升,截至9月中旬,港口累计运行箱量达6.5万标箱,同比增长109.31%,进一步强化了宜兴市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的联运协作。目前,无锡至宜兴城际轨道交通工程S2线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建成后将承担起宜兴至无锡主城区间客流,兼顾沿线通勤客流的快速通道作用;锡宜高速改扩建工程进度已过半,金宜高速、宜常高速二期前期工作全面提速,持续拓展着宜兴市的对外通道;芜申线宜兴段二级航道整治工程日前取得工可批复,建成后可保障2000吨级船舶畅行……多维交通体系的逐步叠加,进一步放大了宜兴三省通衢的枢纽优势。

  对外联通的高效,离不开内部路网的坚实支撑。近年来,宜兴市持续健全城市快速路网环线、加快建设旅游干线、提升农路建设质效,“一环四射”城市快速环线规划方案基本确定,360省道茗岭段、汤省线、东氿北路等区间道路先后建成通车;S342屺亭至万石段、屺分线、徐张线、赛特大道等14条道路完成拓宽改造;东氿大道与庆源大道等107个道路交叉口完成拓宽或渠化改造,3个道口试点应用“可变车道”,市域道路通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营商聚力 打造企业发展“强磁场”

  日前,在位于环科园的市伟盈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机械轰鸣,运输车辆往来穿梭,项目一期工程即将迎来竣工。作为今年全市首个“拿地即开工”项目,伟盈精密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查合格证、不动产权证、建筑工程许可证办理,压缩审批时限70%以上。“多亏了重大项目服务专班,节省了企业办理相关审批的大量时间、精力,让我们有望实现年内开工、投产的目标。”企业相关负责人对宜兴市“拿地即开工”服务赞不绝口。

  哪里的营商环境好,企业就往哪里走,投资就往哪里去。为打造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的优质环境,宜兴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化项目跟踪服务,成立重大项目服务专班,建立健全帮办代办服务体系,依托“政企通”“领导驾驶舱”等智慧化平台,实现重大项目数据“一网汇聚”,精准识别项目堵点,提前介入协调,让“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全力营造“招得来、落得下”的投资环境。同时,持续拓展“拿地即开工”项目储备库,优化“部门—板块—企业”沟通机制,今年已有9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13个项目进入流程。

  以政务之“变”,换企业之“便”。今年以来,宜兴市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生态,拓展“AI+政务”应用,优化准入“云指导”、准营“云勘验”服务;落实企业信息变更、迁移、注销登记“一件事一次办”,实施准入准营“证照联办”,探索“个转企+证照联办”新模式;依托数字底座“可信数据空间”,形成44个“以数治税”数据资源目录,汇聚数据30余万条;推进基层高频事项“一平台办理”,新增民政等部门17个事项,推广使用“证照调用”功能,目前累计办件28788件……一系列惠企利民的实招硬招,使政务服务运行更标准、服务供给更规范、企业群众办事更便捷。从“营商”到“赢商”,宜兴正持续擦亮营商环境“金名片”,吸引着企业项目纷至沓来。

  生态赋能 培育生态经济“增长极”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以累计接待游客151.56万人次,14个热门景区(点)接待游客85.62万人次、实现营收5089.55万元的优异成绩,在全国8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监测数据中位居第三。亮眼数据背后,是度假区在业态培育、服务提升、模式创新上的厚积薄发。近年来,度假区始终立足生态资源禀赋,通过持续培育新业态、新场景,用创新多元的旅游体验,吸引一批又一批旅客驻足。这也印证了好生态不仅是“颜值担当”,更是地方经济绿色发展的“金字招牌”。

  随着生态优势的进一步彰显,处处皆可行、所见皆风景,已成为宜兴城乡面貌的真实写照。宜兴市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同时,以生态修复为起点,创新实施“矿地融合”整治项目,变“伤疤”为“生态绿地”。此外,采取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水源涵养区建设、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森林公园生态改造等工程措施,以及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等保障措施,推动“环境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昔日满目疮痍的丁蜀镇青龙山采石宕口,经生态修复后变身为“城市绿肺”,与黄龙山矿址公园、蜀山古南街、陶二厂等丁蜀文旅景点串珠成链,成为节假日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从而带动陶瓷产品、农副产品销售;作为滆湖西岸生态治理及产业升级EOD项目(生态环境开发项目)的核心引擎之一,位于官林镇丰义村的数字低碳生态养殖项目于去年10月投产,以科技赋能破解“养殖污染”与“产业低效”的双重困局……锚定绿色基底,宜兴文旅融合、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正蓄势待发,绿水青山正成为宜兴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