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宿迁公司(以下简称“宿迁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与战略升级,走出了一条从高效煤电到智慧综合能源服务的转型之路,用一条“技术+场景”的升级路径实现“火电+”的升级。把煤炭“榨干吃净”的二次再热技术,让一度电的煤耗降出新纪录;把电厂从单一发电站变成“发电+供热+供汽+污泥掺烧+压缩空气”的综合能源枢纽,让火电厂华丽转身……这场转型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新,而是一场重新定义煤电价值的系统革命。
煤电企业迎挑战,绿色转型抓机遇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双重背景下,传统煤电企业正站在历史转折点上。一方面,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压舱石”,煤电仍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承担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在减排压力与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冲击下,煤电企业必须寻求高效清洁化与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径。
图为宿迁公司码头全景
宿迁公司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洋北镇,毗邻京杭大运河,是国家能源集团在华东地区的重要能源基地,两台660兆瓦级燃煤机组用六年时间给出了综合能源转型的示范级答案,以“高效灵活二次再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支点,撬动了一场由“单一发电”走向“综合能源服务”的系统革命。
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与业务模式转型,从单一发电企业逐步发展为集发电、供热、污泥处置、智慧能源、压缩空气服务于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商。通过技术创新驱动效率提升、业务拓展实现多元经营、产城融合服务区域发展这三个关键维度的转型路径,完成了这场革命。这三个维度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煤电企业面向未来的竞争力基础,特别是其“高效灵活二次再热发电机组工程示范项目”被科技部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典型案例,获得高度肯定。
从煤电标杆到城市能源中枢,宿迁跃步三级跳
传统煤电既要继续稳住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又必须在排放上“瘦身健体”。在这一背景下,宿迁公司给出的答案是:用技术把煤“吃干榨尽”,再把电厂从“发电车间”升级为“城市能源管家”。在江苏宿迁,他们用6年时间完成了“三级跳”,从煤电标杆到城市能源中枢,彻底打破人们对传统高耗能产业的刻板印象。
图为宿迁公司卸煤码头
第一跳,把煤耗压到极限:一度电只烧265.8克标煤,比全国平均低11%,一年省出20万吨煤。它用“一锅水烧开三次”的巧思惊艳业界——塔式锅炉和中温烟气再循环技术,像精准的温控大师般化解了二次再热机组的世界级难题;重新设计的汽轮机叶片化身“变形金刚”,既能满负荷高效运转,又能深度调峰至30%仍游刃有余;而那个每秒都在为每克煤规划燃烧路径的智能系统,活像给锅炉装上了“最强大脑”。这套组合拳打下来,首年就创下供电煤耗266.2克/度的行业纪录,相当于每年为城市省下2700万棵树20年的固碳量。
第二跳,把功能做成乘法:供电、供热、污泥处置、智慧能源托管“四位一体”,从“卖电”变成“卖套餐”,电厂摇身变成“城市能源管家”。它拆掉围墙,让66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化身多面手:单台机组500吨/小时的供热能力,给150多家企业送去平价蒸汽;独创的“汽电双驱”技术让机组即便负荷降至30%仍能稳定供热,破解了调峰与保供的死结;更绝的是把市政污泥当“配菜”混烧,每年12万吨的消化量,让宿迁彻底告别“污泥围城”的困扰。此时的电厂,已蜕变为集供电、供热、治污于一身的城市能量枢纽。
第三跳,将自己深深嵌入城市肌理,电厂成了城市循环经济里的关键齿轮,污泥处置方案成为教科书案例。而对电网来说,这台能在20%-100%负荷间灵活舞动的机组,就像为江苏4000万千瓦新能源量身定制的“平衡器”。如今的宿迁公司,已成为串联起政府、企业、市民和电网的循环经济齿轮,用不断刷新的“极限操作”,演绎着传统能源转型的生动范本。
低碳转型谋发展,做城市的“一心两脉”
当前,宿迁公司背压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他们正以高效绿色智慧发电机组为核心,构建城市能源供应的“一心两脉”体系,通过高效清洁的热电联产技术,既做城市能源供应的“心脏”,又形成能源输送的“动脉”与“静脉”循环网络。
图为宿迁公司对外供热管道
宿迁公司作为宿迁市能源保供的“压舱石”,在江苏省能源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宿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对稳定、高效、清洁的能源供应提出了更高要求。宿迁公司以高效绿色智慧机组为核心,推动企业从传统能源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在打造能源“一心”的同时,正全力构建城市能源供应的“两脉”系统——向外输送的能源“动脉”和对内循环的“静脉”。这一创新模式使该公司从单一电力供应商转型为综合能源服务商,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发展。这一战略定位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也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创新模式。
在“动脉”系统建设方面,该公司主动拓展供热辐射半径,积极拓展热力市场,现已有供热用户150余家。投产以来累计供热量已达1095.64万吉焦,有力保障了宿迁市工业用热需求。随着三期背压机组建成,供热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形成更完善的区域供热网络,替代分散小锅炉,减少环境污染。电厂还规划建立更广泛的“区域动脉供应系统”,通过供热管网将能源高效输送至用户,做城市发展的能源“动脉”。
“静脉”系统则体现了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创新实践。该公司深入挖掘“电厂围墙”内的资源价值,开发了多项循环经济项目。污泥协同处置,聚焦宿迁市“污泥围墙”问题,推动污泥直掺、干化项目,既为企业带来收益,更是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固弃物处理,聚焦粉煤灰综合利用,探索粉煤灰、炉渣在建材、高铁重点工程领域的应用,最终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废水循环,聚焦“清污分流、雨污分流、一水多用、分质处理”排水系统,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全部回收利用不外排;余热回收,通过背压机组提高余热利用效率,最大化能源利用。
宿迁公司这种“一心两脉”的能源供应模式,为传统火电企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践行绿水青山路,政企协同谱新篇
为践行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宿迁公司积极融入地方发展,深度参与宿迁市“十四五”规划,助力绿色发展。开展“综合能源+”专项行动;推动泗洪绿色智慧综合能源项目,助力县域能源绿色升级;协同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区域内唯一统调电厂和最大热源点,帮助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在电、热、气、冷、水等多种能源供给方面提供转型支撑;深度融入地方发展,积极规划建设,西至埠子镇、东至洋河东片区、北至宿豫化工园区管网,打造全市供热“一张网”;积极推动空分项目,开展至洋河压缩空气可研,跟踪中顺洁柔项目进展,推进港区压缩空气管网建设;做优碳排放管理,研究碳排放权调整策略,优化机组运行方式;紧盯碳排放市场动态,提前谋划碳交易策略;谋划生物质掺烧,有序推进煤电低碳化改造;加强综合能源政策法规学习,关注行业动态,加强同业交流,探索算力中心、动力站、冷媒、换电重卡等新的综合能源管理模式和应用场景,坚定不移走好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图为宿迁公司全景图
随着三期背压机组投产,宿迁公司的“两脉”系统将更加完善,通过进一步拓展综合能源+多联供服务,进一步完善“一心两脉”的能源体系,持续优化“动脉”输送网络和“静脉”循环系统,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业务生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为绿色低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