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滨湖区荣巷街道一小区起火,居民发现后立即报警。不到3分钟,一辆小型消防车迅速抵达现场,2名防护装备穿戴齐全的队员立即展开扑救;约4分钟后,火势得到有效控制,楼内8名被困人员成功疏散。这场高效救援的主角,并非大众熟知的市级消防救援力量,而是来自荣巷街道微型消防站的队员。

  在无锡,这样具备专业作战能力、实现24小时人员值守的微型消防站已有近6000个,今年新建成的有1032个,全年计划新建1600个,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它们如星罗棋布的“哨兵”,扎根社区和单位,在上级消防救援力量到场前,牢牢抓住初期火灾救援的“黄金10分钟”。微型消防站如何建得更好,让基层救援力量实战更有效,切实守护市民群众“家门口”的安全?记者对此进行深入探访。

  抓住“黄金10分钟”增强安全韧性

  梁溪区扬名街道中桥社区前置消防站,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型消防车库、消防器材库、个人防护装备存放区一应俱全,报警系统还接入市“两张清单”安全监管平台,实现与市消防救援支队实时联动。

  中桥社区安全员李啸峰介绍,这个微型消防站今年7月投入使用,由8名队员组成常态化执勤队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从房屋建设到设备更新,总投资105万元。

  “中桥社区以前主要靠华清路消防救援站覆盖,距离最远有约4公里,周围还有商业综合体和医院,一旦遇上交通高峰,消防车很难在10分钟内到达。”李啸峰说,如今微型消防站可覆盖中桥社区、中联社区和中南社区共计7500户,救援范围缩减至0.45平方公里。

  “三个社区中超过60%的居民为65岁以上老人,火情往往是因为线路老化和煤气灶空烧造成,前10分钟是扑救的黄金时期。”扬名街道消防工作所工作人员贡小康补充道,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在高龄独居的老人家中安装了智能烟感报警系统,确保火情早发现、早处置。

  中桥社区的实践,正是微型消防站扎根基层、精准补位的缩影。我市今年将“建设1600个微型消防站”纳入了为民办实事项目。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这批微型消防站共参与处置火情757起,协助疏散居民98人,成为基层应急救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让每个微型站都适应“当地水土”

  “城市中的建筑类型复杂多元,消防救援也需要因地制宜。”市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员张培鼎表示,作为人口密集、业态多元的城市,无锡既有高楼林立的商业区,也有巷道纵横的老街区,还有散落分布的乡村社区,因此微型消防站除了救早灭小的功能外,还可适配不同类型的消防需求。

  位于惠山区洛社镇的陡门村,是我市“农村自建房”的典型代表:房屋之间道路窄小,部分建筑年代久远。“以前村里道路狭窄,消防车根本开不进来,只能扛着水带来灭火。”村党总支书记张伟介绍,现在微型消防站建在村中间,配有1辆小型四轮消防车和应急救援电动车。小车配备1吨储水罐、破拆工具和便携式灭火器,能轻松穿梭在村里的窄巷中。

  这样的布局,在火情处置中显出实效:今年4月,杨巷一村民家中二楼突发火灾,当时无人在家,微型消防站队员接警后3分钟到达现场,8分钟处置完毕;去年9月,一户村民家中起火,队员们9分钟快速处置,但考虑到该房屋顶层为木结构,可能存在隐蔽火星,队员们并未撤离。果然,余火复燃,大伙仅用5分钟就彻底扑灭,避免了“二次灾害”。

  微型消防站优先建设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内部或是距离国家消防救援站较远、居住人口较多、房屋建筑耐火等级较低的村(社区)及周边区域。市消防救援支队负责人介绍,从硬件配备看,不同区域各有侧重。惠山区因小街小巷密集,全区的村(社区)微型消防站均配备小型消防车辆,有效解决“消防车进不去”的难题;而在高层住宅小区较多的滨湖区,微型消防站多配备两轮或三轮电动车,车上挂载灭火器、水带、应急照明等器材,可快速抵达楼栋单元门口;在锡山区的重点单位,站点则会根据企业特点增配隔热服等专业装备,有针对性地防范化工、机械加工等领域的风险。

  锻造“能打仗”的准消防员队伍

  当前,微型消防站的队员大多是物业保安、社区网格员、企业员工等普通人,如何让他们具备“作战能力”?市消防部门从人员选拔、培训演练到日常管理,都围绕“能够快速处置火灾” 这一核心目标展开。

  “建设微型消防站的目的是要打造一支‘准消防员’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张培鼎介绍,站点在人员组成上,坚持“本土化+专业化”相结合。优先吸纳熟悉辖区情况的本地居民、有应急经验的物业人员加入,确保“知地形、识人情”;同时鼓励消防安全志愿者、退伍军人参与,补充专业力量。

  站点建成验收时,消防部门会对队员开展集中培训,还会协助制定针对本辖区的应急处置预案。日常则通过“联勤联训”提升能力,市消防救援支队每月与微型消防站开展联合演练,模拟真实火情,检验队员的反应速度和协作能力。

  市消防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待今年1600个微型消防站建成后,我市可进一步填补人员密度较低、偏远村(社区)消防站的空白,实现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有一个社区微型消防站,让基层安全防护网越织越密、越扎越牢,助力提升城乡居民的安全指数。(张庭赫)